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人血白蛋白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烧伤、外科手术后的恢复、急性肝肾衰竭等疾病。人血白蛋白近年来市场应用广泛,主要受到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等多方面因素推动。以下是2025年人血白蛋白市场分析。
(一)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人血白蛋白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据《2025-2030年中国人血白蛋白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人血白蛋白市场规模已达到约220亿美元,同比2022年增长约8%。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负担增加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到2029年,全球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市场规模将达到47.6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01%。2023年我国人血白蛋白行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60.27亿元增长至361.79亿元,2024年我国人血白蛋白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84.28亿元。
(二)市场供需结构
人血白蛋白市场分析指出尽管国内采浆量年均增长10.9%(2024年达13400吨),但人血白蛋白仍严重依赖进口,进口产品批签发量占比约60%。核心矛盾在于:国内仅30家企业具备血制品生产资质,新建单采血浆站门槛高,血浆供给端短缺;传统低温乙醇法存在产量低、纯化难等问题,而基因工程重组白蛋白(rHSA)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如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导致资源浪费与患者风险。
(一)市场占比
人血白蛋白市场分析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呈现平稳增长趋势,2022年我国人血白蛋白的批签发量从2015年的3812.25万瓶增长到了6437.47万瓶。近年来,国内对白蛋白使用量增加明显,我国每年临床需要白蛋白产品有超60%靠从欧美国家进口。2022年,国产人血白蛋白共1569批次,占比36%,进口人血白蛋白共2743批次,占比64%。
(二)市场技术突破
技术路径:酵母表达、植物源重组、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三大技术路线并行,2025年部分企业进入产业化阶段;重组白蛋白生产成本将从2025年的3000元/克降至2030年的1500元/克,推动可及性提升;2025年重组白蛋白产能预计达50吨,2030年突破200吨,占市场总量的15%-20%。
(一)市场现状
血液制品是现代生物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战争、重大灾害等事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关系国家医药卫生安全、国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医疗医保医药的协同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以血液制品为代表的生物制品在国内的市场持续扩增。同时,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血液制品的产量和人均消费量仍存有一定的差距和上升空间,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市场应用领域
在重症监护、外科手术、烧伤、失血等急性疾病中,HSA作为重要的补充液体及蛋白质,需求量大。特别是在治疗肝硬化、肾功能衰竭时,HSA作为补充蛋白质和调节血浆渗透压的关键药物,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在一些特殊治疗中,产妇和新生儿也需要使用HSA进行治疗,尤其是在重症情况下。
总体看来,人血白蛋白市场需求正在持续增长,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和重症患者的增多、医保政策的普及等。随着技术进步和国产替代的逐步推进,未来几年人血白蛋白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更多人血白蛋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人血白蛋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