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上游产业行业分析报告 >> 2006年我国废钢铁市场运行状况及其对钢铁工业发展的影响

2006年我国废钢铁市场运行状况及其对钢铁工业发展的影响

2006-12-13 08:35: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一、2006年我国废钢铁资源及市场运行状况 
  1、2006年1~9月份我国废钢铁资源状况 
  ⑴ 粗钢产量大幅提高,废钢铁资源偏紧 
  今年1~9月份我国粗钢产量达3.08亿吨,同比增长18.45%。废钢需求量同步增长,按照2005年炼钢废钢铁综合单耗179公斤/吨钢测算,1~9月份废钢需求量应为552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724万吨。由于废钢资源紧张,很多企业调整了资源配置,以多吃热送铁水和炼钢生铁缓解废钢供给不足。 

  今年1~9月份全国实际废钢供应量为4864万吨,同比少供应657万吨,下降13.88%。其中,钢铁企业回收废钢2270万吨,同比增加605万吨,增长36%;社会采购废钢2570万吨,同比减少186万吨,下降6.75%;进口废钢铁462.4万吨,同比减少349万吨,下降43%。废钢需求总量大幅增加,废钢资源量的急剧下降,构成了我国废钢市场供给不足的尖锐矛盾。 

  ⑵ 生铁产量增加,弥补部分废钢资源缺口 
  今年1~9月份我国生产生铁2.97亿吨,同比增长20.8%;国内铁矿石生产总量约4.81亿吨(低品位),同比增长35.53%;进口铁矿石2.47亿吨,增长24.2%,国产矿石的增加相当于减少进口铁矿石6000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进口铁矿石涨价的压力。 

  就我国钢铁产业而言,今年1~9月份铁矿石消耗比率增加、废钢铁比率下降的资源配置态势,与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所制订的“ 逐步减少铁矿石比例和增加废钢比重”的炉料方针背道而驰。任其发展,后果严重。应引起钢铁企业的决策层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足够关注和警惕。 

  2、2006年 1~9月份我国废钢铁市场运行状况 
  ⑴ 国内废钢市场基本平稳,但暗礁重重,采购困难 
  从运行态势看,今年上半年国内废钢铁市场随着钢材市场的回升,价格小幅上扬。2~6月份平均每月涨幅为36.75元/吨,月递增1.97%;6~9月份略有下降、平均月降幅为23元/吨,月递减1.1%,基本稳定。这都是行业、钢厂、废钢供应商所共同期待已久的市场形势。但是供需双方均举步维艰,交易困难。 

  由于各地方废钢税收政策的不公平、不统一,直接导致全国废钢市场的不畅,一批正规的废钢贸易公司基本瘫痪,该卖的卖不出去,该买的买不进来,整个市场的运行处于不健康状态。导致今年1~9月份国内废钢采购量仅达到2570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186万吨。 2000年~2005国内社会废钢采购平均每年以381万吨的绝对量递增,照此计算,今年1~9月份应为3042万吨,还有417万吨废钢未能采购上来,占供应总量的8.6%。 

  上半年全国的废钢库存量逐月下降,从本来就不高的元月份期初库存354万吨下降到6月份期末库存330万吨,减少24万吨,加上中小型钢厂,全国废钢库存量约减少40万吨。平均降低8%。按照去年的消耗水平计算,只能保全国钢铁生产16天。远低于3-4周供应保产量的要求,6~9月份随着北方冬季备料的开始有所回升,但也仅有17天的保产量,增加了钢铁生产的风险。 

  ⑵ 进口废钢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进口量锐减 
  今年废钢进口市场一直保持高价位运行,和国内废钢形成价格倒挂。从5月份起受进口矿石涨价影响又开始新的攀升,到9月份进口废钢平均价格达到424美元/吨,比元月份价格上涨了155美元/吨。涨幅为57.6%。价格月月攀升,导致成交量逐月下降,今年1—9月份共进口废钢462万吨,同比减少349万吨,下降43%。 

  其主要原因:一是进口铁矿石涨价,2005年进口铁矿石涨价71.5%,2006年又上涨19%, 5月份当进口铁矿石谈判落幕时价格再次跳跃。二是国内废钢市场不畅,钢厂库存下降。资源紧张,助长了外商囤积居奇,抬高物价的欲望。三是我国进口废钢市场长期多头对外,松散无序,在国际废钢市场中缺乏一个进口大国应有的话语权地位。四是国际钢材市场的高价位运行,力挺废钢市场。 

  3、下半年我国废钢铁资源及市场发展趋向 
  ⑴ 废钢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废钢资源供应进一步紧张 
  今年上半年全国产粗钢1.99亿吨,6月份,日产量达到122.06万吨,如果下半年保持6月份的生产水平,则全年粗钢产量将达到4.24亿吨。按照去年废钢单耗同比计算,全年应消耗废钢7590万吨。比年初按3.8亿吨粗钢预测,又增加了790万吨的缺口。 

  冶金行业由于上半年挖潜吃库,自产废钢下半年不会有大的增长。国内市场又一时难以理顺,社会废钢的采购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资源依然短缺。 

  ⑵ 国内废钢市场价格继续走高 
  2006年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涨价19%落下帷幕。专家测算,这使我国多付出70亿元的成本费用。作为钢铁生产原料中铁矿石惟一替代品的废钢铁,将更加凸现供小于求的局面,废钢价格总体呈高价位运行已成定势。 

  ⑶ 废钢进口量将继续减少 
  我国进口废钢市场价格从2005年6月份至今一再攀升,今年1-9月份,废钢平均价格为308美元/吨,比上年度平均价格257美元/吨上涨了58美元/吨,市场价格总体上扬22.6%。尽管近期有所降温,年内进口数量将继续减少。 

  二、2007年我国废钢铁资源及市场预测 
  1、 废钢铁需求量预测 
  2006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4亿吨左右,按照2005年废钢单耗同比测算,废钢需求量应 为7590万吨。根据近几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速度及钢材市场需求态势预测,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应达到4.5亿吨左右,按照2005年我国废钢铁平均单耗测算,预计年需求废钢铁总量为8000万吨左右。 

  2、废钢铁资源预测 
  ⑴ 社会废钢铁:“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废钢的产生还未进入高产期,按“十五”期间每年平均递增381万吨的增幅计算,预计2007年社会废钢产生量为4400万吨左右。 

  ⑵ 自产废钢铁:按照2005年全国平均自产废钢产生率6%测算,2007年我国自产废钢量为2700万吨左右。 

  ⑶ 进口废钢铁:按照上述参数测算,2007年废钢需求量为8000万吨,自产废钢量为2700万吨,社会废钢产生量为4400万吨,若全部用于冶金工业生产,资源缺口仍有900万吨,再加上铸造,机械制造,小五金等行业和小钢厂的用料,废钢资源缺口为1200~1500万吨。 

  3、市场趋向 
  2007年我国废钢铁税收新的政策出台后,国内市场将逐步被理顺、搞活并带来贸易市场的畅通与繁荣。进口废钢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僵局将被打破,倒挂的价格将逐步回落回归正常,逐步恢复进口市场以往的活力和公平贸易。整个市场将有所好转,朝着稳定繁荣的趋向发展。 

  但是,新政何时出台,能否激活市场,进口废钢市场何时回归正常,影响因素很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可盲目乐观。 

  三、废钢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出路 
  1、国内市场采购不畅,废钢税收政策急需出台 
  为了鼓励废钢的回收利用,国家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政策,从2001年以后,一是免收回收企业增值税,二是钢铁企业用普票抵扣10%的进项税,三是进口废钢零关税。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是地方税务部门为了防止虚开发票,骗取抵扣补贴等不法行为,制定了很多诸如限制收购小票,缩小销售发票面值,禁止易地交易等土政策,五花八门,省市之间政策上的不平等,造成地域之间流通混乱,使国内废钢市场运转不畅,采购量大幅下降。 

  为了理顺国内废钢市场,规范市场管理,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于今年3月底4月初组织相关国务院六部委和六大再生资源利用协会,对四省一市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着手对我国废旧物资税收政策进行调整。以搞活国内市场,挖掘资源潜力,减少对进口废钢市场的依赖。新的税收政策将有利于循环经营的发展,有利于废钢回收和利用企业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全国流通和公平贸易,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2、进口废钢铁市场竞争无序急需整顿规范 
  我国废钢铁市场和铁矿石市场一样,也拥有国产和进口两个市场。国内废钢市场对国际市场有着同样的依赖性。松散无序的情况比进口矿石还要严重,话语权地位还要低下。 

  我国从事进口废钢的企业有500多家,规模大小不一,资质良莠不齐,在对外采购中,恶意竞争,内耗仍相当严重。进口价格居高不下与其密切相关。 

  为了规范进口废钢市场,国家有关部门召开了由相关协会和大型进口废钢公司参加的有关废金属进口会议,准备着手整顿规范进口市场,实行准入制度。对从事进口废钢的公司将在规模、业绩、行业自律等资质方面提出新的标准。提高经营门槛,减少废钢进口企业数量,增加集中度,克服长期多头对外的弊端,促进采购联盟的形成,提高我国在进口废钢市场的话语权地位和主动权,理顺废钢进口市场。 

  3、加快废钢供需机制的改革,建立稳定的废钢加工配送体系 
  我国现行的废钢供需体系,一是钢铁企业还基本沿袭着计划经济下 “自己回收,自己采购,自己加工,自己应用”的“小而全”的旧模式。二是社会专业回收加工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乱,加工技术落后,供应能力差。这种旧的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钢铁工业生产的需要。为此,必须加快改革,走集约化道路,逐步建立起我国新型的专业化的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实行“大批量采购,集中加工,统一配送”的新体制。这一新的理念和经营模式已被大多数钢铁企业所接受,并积极策划发展自己的配送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和很好的经验。协会将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用5—10年的时间使我国的废钢配送体系初具规模,构建我国稳定的废钢供给体系。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废钢配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4、建立境外废钢基地,构建采购联盟 
  我国废钢进口多为现货交易,长期合同贸易的比例较少,随机性较大。近几年在我国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进口废钢价格居高不下,资源供应困难。国家提倡并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废钢收购及拆解基地,稳定资源、拓宽渠道。鼓励大的废钢贸易公司参与组建采购联盟,统一对外。鼓励外商投资,引进资金,引进资源,引进设备,引进加工技术,建立稳定的废钢供需机制和长期合作伙伴。同时国家也应给予政策和法规上的支持和保护。 

  5、加快科技进步,加快产业整合,发展我国直接还原铁产业 
  直接还原铁是一种优质炼钢原料,由于含硫、磷低,纯度高,在宝钢、鞍钢、武钢、天管等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由于国内产量很低,进口价格昂贵,应用量一直很小,只有在炼品种钢时配置使用。 

  2004年我国应用还原铁230万吨,其中自产80万吨,进口154万吨。由于进口价格逐年攀升,成本无法承受,2005年我国进口还原铁75万吨,同比减少了51.6%。 

  我国直接还原铁生产能力较低,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都比较落后,产品质量差,产业发展缓慢。协会准备和中国金属学会联手,建立直接还原铁专业委员会,对我国的直接还原铁产业实施行业统筹管理。加快科技进步,加快产业调整,加快产业整合,加强国际合作与招商引资,加强市场调控,促进我国还原铁产业的快速有序地发展。 

  四、废钢铁产业的发展对未来钢铁工业的战略影响 
  1、铁矿石资源是有限的,开采形势严峻 
  根据中钢协近期公布的数据表明,到2001年世界探明可开采铁矿石资源储量1400亿吨,储存量基础3100亿吨。近十年来,全球铁矿石产量每年在10亿吨以上,2005年全球粗钢产量11.29亿吨,消耗铁矿超过13亿吨。可供开采约100~200年。 

  到2004年我国铁矿资源基础储量为219.7亿吨,可开采保有储量118亿吨。我国铁矿石每年开采量将超过6亿吨,照此计算,在现行开采技术条件下,我国的铁矿石开采期只有20~40年,形势严峻。 

  2、废钢铁资源是无限的,发展前景广阔 
  废钢铁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是无限的。从钢材→制品→使用→报废→回炉炼钢。每8—30年左右一个轮回不断积蓄,不断产生,无限循环使用,且自然损耗很低,所以废钢铁又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废钢铁也是一种载能资源和环保资源。专家研究,用废钢直接炼钢比用矿石炼铁后再炼钢相比可节约能源60%,节水40%,并大大降低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可分别减少86%,76%和97%,有利于清洁生产和排废减量化。 

  3、“少吃矿石,多吃废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进入21世纪,我国钢铁产量平均每年以4478万吨递增。废钢需求总量逐年大幅增加,但是废钢单耗却逐年降低,从2000年的22.9%下滑到2006年上半年的15.8%,降低了7个百分点,感觉沉甸甸的。而世界废钢消耗水平达40~45%。这就意味着我国正以铁矿石的高消耗替代废钢铁资源的应用,实在令人担忧。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指出,要“逐步减少铁矿石比例和增加废钢比重”。减少原生资源的开采,增加再生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铁矿石是原生资源,原生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终有采尽的时候,资源危机已成定势。如何节制开采,科学调整资源配置势在必行。废钢铁是钢铁生产中惟一能替代铁矿石的原料,发展废钢资源,减少原生矿开采,才是缓解铁矿石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预计,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全球未来的钢铁工业电炉炼钢将会逐步替代转炉炼钢的优势,废钢炉料将会逐步替代铁矿石的主导地位,废钢铁将成为钢铁工业的重要支撑产业,而少量的铁矿石应用将作为资源自然消耗的补充,真正成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工业。这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钢铁界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我国要加快工业化进程,钢铁工业将保持持续增长,资源消耗的增加是必然的。但我国铁矿石资源短缺,如果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的原生资源的消耗来实现工业化是难以为继的,为减少钢铁增长对铁矿石资源的压力,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少吃矿石,多吃废钢,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更多废钢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废钢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