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传统出版行业分析报告 >> 分析报纸头版的“封面”效应

分析报纸头版的“封面”效应

2004-07-23 12:18: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报纸的头版就是其“脸面”,头版是否精彩直接影响读者对报纸的判断和购买欲。 

    头版对建立报纸的封面识别系统至关重要。头版出彩会产生积极的“封面效应”,“抢”走人的注意力,激发其阅读欲和购买欲。 

    什么是报纸头版的封面识别系统呢?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是通过统一规范的象征符号来塑造企业的形象,用个性化的色彩、图形、理念等元素来突出自身的区别性,以求得最佳的消费认同。对报纸来说,就是通过个性化的元素来树立报纸的封面品牌,这些元素包括版式、报色、报型和报纸的职业理念等等。20世纪80年代,报纸编排告别了传统的铅字,迎来了激光照排,晚报版面一改党报的“生硬”,生动活泼的版式让人耳目一新,这是版式改革的第一次浪潮。进入90年代,第二次改版浪潮汹涌澎湃,报界“野马”《北京青年报》横空出世,该报推出“厚题薄文大照片”,突出黑白灰的对比,强化视觉冲击力,在报摊上抢夺读者目光。《中华工商时报》则让美术精英捉刀上场,版式讲究秩序、韵律和动感。世纪之交,激烈的竞争催生了版式的第三次革新浪潮,以《京华时报》的“图片+导读”模式、《南方都市报》的倒6字模式、《21世纪经济报道》的窄横通模式、《都市快报》的竖通模式为代表呈现出新版迭出,多元共存的局面。这些设计精美又各具特色的静态版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封面识别系统”。以下,我们尝试从三个方面分析头版封面化的特点、功能和动因。 

    一、 微观操作 

    导读:各取所爱的检索功能 

    导读的出现由来已久,近些年愈加受到重视。《大河报》在1994年创办之初,在其母报《河南日报》辟有导读栏,这是借力造势、媒介互动式导读。今天的导读已完全本报化。许多报纸的导读十分有特色,如《京华时报》,头版基本上就是“图片+导读”,一张大照片,附之以导读,重要新闻发一到两条,头版如一本杂志封面,十分醒目。导读的出现有其优势和必然性:其一,它是厚报的催生物。厚报提供了丰富的资讯,也给阅读带来一定障碍,面对厚报,读者可能无从“开卷”,导读恰似新闻超市的导购图,重要信息一目了然。其二,它是报纸和网络新闻竞争的产物。在网络新闻的页面上,各个频道一目了然,专题分类清晰,相关链接也十分明显,读者可以轻松地各取所爱。报纸导读就是将报纸“桌面化”、“窗口化”,使阅读变得简单、快捷,实现了易读和速读。其三,它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客观要求。快节奏的生活要求快餐式新闻,即在最短时间内获取自己所需资讯,导读则可帮助读者实现这一要求。图片:新闻形象化的诉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报纸的图片日益受到青睐。从国外来看,1981年,《今日美国》的创办正式宣告“读图时代”的诞生,该报以图片为主打,以图片、图表来解析新闻, 文字说明简明扼要,只提供重要信息元素。如今,图片更多地被运用到报纸头版。大图片可起到“招贴画”的作用,发挥海报的广告效应。像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现代女报》等,头版就是一张铜版纸印刷的彩色照片,多刊登一些有知名度的人物,十分抢眼。有读者称:为了这张值得保存的明星画也要买下这份报纸。标题:统一、简洁、大方 

    标题可以概括新闻内容、美化版面、提示阅读,传统版面的标题讲究横竖相间,错落有致,有眉心题、文包题等10多种,比较复杂。新式版面的标题追求统一、简洁、大方,标题的美学功能似乎在减弱,便利阅读的实用功能在加强:一律横向走题,且以单行为主。传统的标题多是多行题,虚实结合,但在新闻速食时代,多行题无疑影响了人们对信息的快速获取。如今报纸头版标题不再是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基本上是横向走题,这比较符合人的阅读习惯,视线的跳跃性、曲折性不大,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如《京华时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其头题经常是单行的通栏标题,报道往后转,突出了新闻的重要性,也保证了头版的信息量。标题趋于简洁统一,版面自然疏朗大方。过去,报纸往往用字体、字号和底纹的变化来美化版面,制造强势或弱势,如今新式版面的标题呈现返璞归真之势,字体少变化,基本不用网纹,版面干净利落,这方面《广州日报》的版面堪称典范,字号、字体基本统一,读起来非常顺畅。模块式:易读性的极致 

    模块式版面是激光照排和胶印技术的产物,更是易读性的催生物。模块式版面的特点是:正文、标题和图片的组合形状是中规中矩的四边形,最好是有美感的长方形,用边框对稿件进行分区,不忌碰题,讲究块状错落。20世纪60年代,美国报纸相继采用模块式版面,有“现代版式”之称。 

    模块式版面简洁、整齐、统一、大方,符合以简为美的现代审美取向。它摒弃了传统的露首藏尾,呈规则的方块,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发生串行、误读。模块之间多以线框区分,构成相对封闭的区域,形成视觉收缩,可以集中读者视线,避免阅读时“走神”,引导读者一口气看到底。模块式版面还给人一种屏幕化的认同感。现代生活中,电视、电影、电脑、手机、取款机等,凸显的均是方方正正的“模块式”屏幕,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视觉表达方式,版式的模块化,尤其是大图片的运用,给读者塑造了“读屏”的亲切感。二、 中观设计 

    报旗:形象展示的关键 

    报纸头版中最强势的部分当属是报头区,即所谓的报旗,这里是展示报纸个性和魅力的关键区域,其功能有

     (1)刊登本报的报徽或报标,突出形象代言符号。许多报纸都有独具个性的报徽或标识,《羊城晚报》的报徽是个旋转变体后的“羊”,代表羊城广州,边缘有个月牙,代表阅读时间。2002年10月21日改版后的《北京青年报》,在报头区铺上了一座高耸人云的摩天大厦,显示出一份都市报的气魄。(2)刊登职业理念,诠释报纸定位、风格和精神。《纽约时报》从第一期起就在报头发表自己的职业信念:“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此传统坚持至今。《广州日报》打出了“追求最出色的新闻”,诠释了该报的职业理念,报界新军《经济观察报》则以:理性,建设性”为自己定位,表明了一份严肃的经济报纸的宗旨。(3)特殊的美术装饰、区位布局使报纸卓尔不群。国内报纸的报头字一般在报纸的左上,横排或竖排。一些国际大报的报头字则位于报纸的“额头”,占据中央位置,如《纽约时报》,这样的布局显得均衡大气,理顺了读者的视线,使报头从报眼和头题的包围中脱颖而出。如今国内严谨典雅的《文汇报》,近两年创刊的《京华时报》、《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北京现代商报》等均启用国际通行的窄横通报头这种区位布局。报色:为报纸插上美丽的翅膀 

     传统报纸是黑白灰的天下,如今彩报渐成主流。在我国,一些报纸请美术专家来为报纸“量身定色”,确定版面的基本色,设计整体色彩搭配,使彩报更富韵味。 

     在“报色”操作上,《北京青年报》一直独领风骚。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北京青年报》的美编研究了当时国内大报的版面,把《北京青年报》基本色定为浓重型,突出黑白灰的对比。进入90年代,《北京青年报》改为彩报,色彩运用更加精益求精。2002年10月21日,该报再度改版,分为3个版组,每个版组有不同的基本色,蓝色的“每日新闻”深沉理性;绿色的“天天副刊”赏心悦目,人文气十足;系列“时代周刊”则根据内容的性质采用黄、绿等不同的基本色,既是对该版组的功能性梳理,也显示了各自领域的时尚化特色。色彩和内容巧相搭配,相得益彰。2002年3月28日改版后的《南方周末》,在色彩的运用上也越发考究,他们将报头的暗红色作为主色调,贯穿整个报纸,昭示该报执著、热情、深刻、理性的品格,传递一种时尚的现代感,显示了一份有正义感的报纸的特殊魅力,这种别有风味的“南方周末红”也随报一时风行。不过,报纸在色彩的运用上还应注意冷暖色调的搭配、色度的把握、局部的美观和整体的协调,避免出现“感情色彩混乱”状况的发生。以《北京青年报》为例,该报的3个版组蓝、绿等冷色调占了很大成分,该报的标题字号普遍较大,图片也大,版式跳跃性很强,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但也容易让人产生激动,甚至“烦躁不安”情绪。所以该报就用一些过渡性的颜色来平衡读者的阅读感情,娱乐、体育新闻的标题常用红黄之间的过渡色,而边框则多用蓝色,显得冷静理智,起到了中和作用。报型:“瘦身”渐成时尚 

     以上所述是报纸平面的特色,而报纸的“瘦身运动”则是立体化的。国际上流行的是《纽约时报》那样的“瘦报”,报纸长宽之比为1:1.63(美国报纸出版商协会规定),接近黄金分割的比例,富有视觉美感,报纸显得更加挺拔,翻阅幅度不大,在报摊上更是“自成一体”,十分抢眼。自此,黄金报型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报型。在我国,杭州《都市快报》创刊伊始就采用1:1.629比率的报型,即比传统对开报纸窄5厘米、长3厘米。2001年12月3日,《北京青年报》也开始“减肥”,推出了比原来报纸窄1厘米、长1.5厘米的新型报纸,加入“瘦报”行列。2002年诞生的《北京现代商报》和《国际先驱导报》也以瘦报型出现。2002年10月24日,以稳重理性著称的《南方周末》也开始启用“黄金报型”,报纸长宽比值逼近黄金分割,仅差0.0045,读者在看报时不须折来折去,即使在公交车等比较拥挤的环境照样翻阅自如,报纸也更加挺拔俊秀。报型的变化为封面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和契机。三、 宏观识别 

     上面从微观和中观的角度,阐述了“封面化版面”的基本特点和形成动因,由此构成的封面识别系统宏观上有何特殊功能呢? 

    销量是报纸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特别是各类非机关报,零售占大头,在报摊上“出风头”无疑是最重要的。心理学已经证实,人做事都有一定的惰性和惯性,购买报纸亦然,在报摊旁边扫上一眼,人总是希望能够迅速发现自己的“老朋友”或漂亮的“新面孔”,这就是封面的“约会效应”,即“自己人效应”。而在实际操作中,所有报纸不可能在报摊上一字排开、全面展示,每张报纸顶多露出“头和脖子”,故封面识别的重点又在于头版的“上半身”。《南方周末》、《京华时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因此都特别注意精心设计报纸头版上半区,把报纸最出彩、最能吸引入的部分展示给读者。结 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周期,只是长短不同而已,封面化版面在今天十分流行,但它不会也不可能永葆魅力。办报是遗憾的艺术,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封面化的版面将来或许会被淘汰和取代,新的更优秀的版面将会诞生,但不管报纸的头版怎么变化,其作为报纸“脸面”的地位不会改变,经营好头版仍是办报人必须始终重视的大事。  

更多报纸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报纸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纸热门推荐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