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能源行业分析报告 >> 2016年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6年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6-09-08 15:38:19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2016年上半年,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了此前快速发展的势头。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快速扩张带动锂离子动力电池需求猛涨,动力电池逐步成为锂离子电池产业增长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行业金融市场异常活跃,各大企业纷纷布局锂离子电池行业,业内企业加快扩产步伐。展望下半年,锂离子动力电池需求还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全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将达到66亿只,但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锂离子电池

  上半年主要情况和问题

  (一)基本情况

  1.锂离子电池需求猛增。上半年,锂离子电池两大应用领域——手机和电动汽车的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手机产量达到了9.66亿部,同比增长23.3%,新能源汽车产量28.5万辆,同比增长88.7%。主要下游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带动锂离子电池需求猛增,扭转了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速持续下降的态势。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了29.8亿只,同比增长20.7%,增速较2015年全年的3.0%显着回升。

  2.政策调整效果凸显。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发布了四批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共包括企业57家,其中动力蓄电池企业56家,电池系统企业1家。而根据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新规定,只有采用了动力电池目录企业的电池产品的新能源汽车才有资格进入推广目录,进而获得国家以及地方补贴。因此,对于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进入名单与未进入名单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同时,由于外资企业基本上都未进入动力电池目录,其市场份额大受影响。

  3.前驱材料价格飞涨。2014年下半年起,我国电动汽车产量开始爆发式增长,锂离子电池需求量迅猛增长,对于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等前驱材料需求也随着急剧攀升。而前几年市场不景气,使得材料企业放缓了投资步伐,部分企业甚至取消了原有投资项目,以致于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等前驱材料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一路上涨。以碳酸锂为例,2016年6月,电池级碳酸锂市场成交价格主流在15.5~16.5万元/吨,上半年一度接近20万元/吨,差不多是去年年底的2.5倍,而2014年年底还不到4万元/吨。

  4.骨干企业加快扩产步伐。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火爆引燃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需求,锂电企业纷纷加码扩大产能,为抢占庞大的动力电池市场这块蛋糕提前布局。据不完全统计,仅上半年我国已有54家锂离子电池行业上市公司发布了扩产计划,投资金额累计约1160亿元。比亚迪、宁德新能源、国轩高科、天津力神等国内动力电池领军企业投资额均在30亿元以上,其中比亚迪更是计划定增150亿元再新增6GWh动力电池产能。

  5.兼并购事件频发。上半年,锂离子电池行业资本运作大戏不断上演,兼并购事件频发,并购金额超过150亿元。从并购类型看,主要是其他领域企业并购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从而进入锂离子电池领域。最为典型的就是坚瑞消防52亿元收购沃特玛100%股权。此外还包括富临精工拟21亿元全资收购湖南升华,天际股份拟27亿元收购新泰材料,智慧能源拟12亿元收购福斯特集团,长信科技拟8亿元入股比克动力等。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金融资本在追寻产业发展热点尤其是投资热点,以获得良好的回报率;另一方面是上市企业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实现转型。

  (二)主要问题

  1.骗补事件引发补贴争议。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最早的核查通知见于1月21日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随后在1月26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知》,采取就地检查与异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覆盖2013~2015年度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的全部90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4月19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网站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办公厅对15个省市组织开展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实地督查。目前骗补调查已结束,但骗补引发了社会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巨大争议。

  2.安全问题不容小视。与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火热一样,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方面再次火了一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国内外先后发生了11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涉及特斯拉、比亚迪、银隆新能源等公司的旗舰车型。起火原因中配电箱短路、充电中自燃、电瓶搭线处起火、电池短路、改装、飞线充电等都与动力电池有关。起火事故不断,在行业内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信心产生了负能量,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3.动力电池供过于求几成定局。随着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以及大量社会资本的涌入,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产能规划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跃进”。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规划产能达到了92.5~102.5GWh,以7成的产能利用率计算,2016年产量将达到65~72GWh。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近38万辆,动力电池市场需求量约为15.5GWh,2016年电动汽车产量按照80万辆计算,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在32GWh左右,再加上锂电自行车、电动工具等领域,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约为35GWh。市场需求量明显低于预期产能,因此,下半年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将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更多相关行业信息请查阅《2016-2021年中国小型锂离子电池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下半年走势分析

  (一)市场驱动效果进一步显现

  由于明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退坡,降幅达到20%,因此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会在下半年加大推广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速继续提升。同时,下半年是全球消费电子产品消费旺季,加上iPhone 7面世,手机市场将迎来一波产销高潮。因此,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和手机还将延续上半年快速发展势头,带动锂离子电池市场持续扩大。预计全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将达到66亿只,同比增长17.8%。而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GWh,约占锂离子电池市场总规模的60%。

  (二)动力电池价格将出现跳水

  从2014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尽管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快速提升,但市场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产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展望下半年,一方面是市场供需平衡被打破,动力电池的供给能力明显大于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开始加剧;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使得未进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目录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将难以获得订单。因此,部分企业为了争取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订单,肯定会采取降价方式,继而引发动力电池价格战,价格明显下降可期。

  (三)配套材料供需仍将偏紧

  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在内的配套材料生产企业基本上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运营数据证实了这一点。尽管配套材料骨干企业在过去一年也在积极扩大产能,但由于投产周期、客户验证时间等限制,产能释放速度较慢。展望下半年,锂离子电池产量还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而配套材料供给能力增长有限,市场供需还将维持偏紧状态,相关产品价格可能攀升。

  对策建议

  (一)加快实施行业规范条件,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全面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加快实施《锂离子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和《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时发布公告企业名单,重点从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资源利用、安全要求等方面建立行业准入门槛,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坚持扶优扶强,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

  坚持扶优扶强策略,结合行业规范制度建设,引导财政、产业、金融、土地等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加快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引导企业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园区集聚,加强各配套环节和电池生产企业协作,实现集约化发展。

  (三)重视安全问题,建立健全长效安全机制

  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认识水平,高度关注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及其他新兴领域应用的安全问题,通过锂离子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加强生产规范管理和技术研发创新,从源头减少产品危险因素。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及检测力度,建立健全长效安全监管机制。加快研究建立锂离子电池产品规范回收及再利用制度。

  (四)控制新能源汽车推广节奏,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适当调整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降低市场预期,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补贴方式,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强中央与地方联动,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防止产能盲目扩张和地区性盲目投资,加大项目审查力度,对一些技术不先进、基础不扎实等条件不是特别充分的项目要坚决推迟、取消,逐步控制新增产能。

更多锂离子电池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锂离子电池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