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汽车零配件行业分析报告 >>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质量的现状与前景[三]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质量的现状与前景[三]

2006-03-13 08:18: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三包政策——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很少有商品像汽车这样特殊,特殊到这种商品流通了这么多年居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三包政策。有一次在超市里购物,一位老大爷不停地向导购小姐咨询着一个3块钱的灯泡究竟会享有怎样的三包政策,1年之内由于什么原因才可以得到免费的更换。然而一辆价值30万的轿车竟然无法享受类似灯泡的质量保证。对于厂家,也许原因很容易解释,像这样贵重的商品,退换的代价实在是无法承受,然而对于消费者,这样贵重的商品,因为质量问题却无法退换同样是无法承受的代价。那么三包政策迟迟无法出台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困扰三包政策的3个焦点问题
    焦点一:各方利益怎样平衡
    据了解,在三包权利归属问题上,厂商与经销商的利益仍未解决。三包草案第五条规定:“汽车产品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的原则”,这是整个草案的总原则,也是三包草案最受争议的焦点之一。因为这意味着经销商必须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退还或修理请求。一些经销商、汽车厂家表示,三包政策出台后,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销售商、制造商、修理商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定”就是一个大问题,一辆车退货涉及各方的损失起码几万元,这些损失,谁都不愿更多担当。

    根据汽车三包中“谁销售谁负责”的规定,经销商夹在生产厂家和消费者之间,不但直接面对车主的不满,还要承受厂家的压力,处于两难境地。对于厂商来说,三包规定的出台使它们有了具体的规章可循,但真正的挑战在于产品和服务质量。

    焦点二:鉴定、理赔如何实施
    三包对于鉴定难、理赔难的问题仍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十分笼统,这样三包政策草草出台之后,操作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汽车是一种动态商品,因此质量纠纷责任不容易界定。一旦车有了故障,是质量问题还是使用问题,不经过专业权威机构的鉴定很难说清楚。检验机构是否权威、中立,检验标准是否科学周密?直接关系到三包能否有效地实施。据介绍,目前我国具有新车检测资格的鉴定机构只有十几家,国家级汽车检测中心仅5家。当汽车发生质量问题时,一般只能由生产企业自行检测鉴定,其客观性、公正性很难得到保证。这主要集中在此次三包草案中的第六章《免责规定》。其中所规定的“因消费者未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而造成损坏的部分”以及“发生故障后,消费者自行处置不当,造成损坏的部分”如何鉴定成为业内争论的焦点。

    一位汽车企业销售负责人说,责任鉴定已经成为三包实施的最大“瓶颈”。国家整车检测技术方面能力的滞后,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三包法的出台。当用户对产品质量提出质疑时,什么样的机构能提供权威的整车检测?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该修车、换车还是退车?现在虽然国家有这样的权威检测机构,但其数量远跟不上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

    另外,在三包过程中,交通费、租车费和误工费怎么计算,怎样才能使三方满意,也是汽车三包操作中的难点。

    焦点三: 严格程度如何统一
    不少汽车生产企业早就制定了自己的三包办法,但其三包的重点集中在包修上,几乎没有包换、包退的内容。进一步建立完善家用汽车的三包规定也就成为令人关注的话题。三包草案规定,在整车三包有效期内,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销售商应当负责免费退货。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5次后,又出现质量问题的,销售商负责更换同品牌型号整车。

    不少厂商代表感到,这样的包退、包换标准太严了,因为退车或换车带来的问题会很多。但法律界人士认为,这种退、换货标准太松了,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出现同一质量问题2次即可换货,涉及汽车反而成了5次。汽车是高速运输工具,具有危险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应该更严格。

    ■ 谁来承担责任成了三包政策最大的一块绊脚石。汽车制造商销售商维修商都在为了能少负责任而相互推委。我们不禁要问政策制定的这个变速手柄究竟掌控在谁的手中

    何去何从
    当本文来到结尾的时候,正值热热闹闹的2月18号。想必这该是个黄道吉日,南到深圳——凯旋中国首发上市,北到沈阳——小宝马骏捷下线,不约而同,都赶上了这一天。而在这之前的标致206、奇瑞A520等等也都是趁着年初的春风,飘然而至。中国的新车型真可谓是一夜之间,遍地花开。有人说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大多数还停留在“以貌取人”的层次,但当面对的新车型真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的时候,也许,我们是到了抛开表象,究其实质的时候了。十年前,卖汽车根本不用宣传;三年前,你可以用外形吸引消费者;如今,你可以用价格吸引消费者。但是,当到了每个品牌的整车利润都已接近底线的时候,厂商要通过什么来树立品牌形象,打动日益冰冷的消费者的心呢?惟一的答案恐怕就是质量和服务。对于一个小的汽车品牌,在市场中危如累卵,也许要用什么“强制召回”和“三包政策”来监督他的质量问题,可对于想跻身于汽车巨头的企业,这个质量监督的任务就要自己来承担。记得一家全球知名的酒业集团有这样一个习惯:在造酒业有一条通用的质量标准,但他们内部实行的标准要比外界的质量标准高出5倍。

    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向着逐步成熟的方向迈进,质量问题是必经之路,虽然我们的召回制度还不强硬,我们的三包政策还未成型,但笔者相信,这绝不会成为汽车业发展的瓶颈,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市场,谁不积极妥善地解决自己车型中的质量问题,那么它必然会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竞赛中败下阵来,甚至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在这里,笔者也衷心地祝愿我们的国产汽车价廉质更优,在汽车业的征途中一路走好。

更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汽车及零部件免费报告

更多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