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20省(区、市)统计的产业动态观察
开年以来,我国渔业生产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据最新统计,2025年1月全国20个重点省份水产品总产量达545.01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55%。这一数据表明,在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水产养殖与捕捞产业正持续释放产能潜力。海水与淡水领域的协同发展、区域联动效应的增强,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注:统计范围涵盖北京、天津、河北等20个省(区、市)。
数据显示,2025年1月全国20省(区、市)水产品总产量突破545万吨,增幅达3.55%。其中,海水捕捞与养殖合计贡献了近200万吨的产出,淡水领域则以超过98%的占比成为主要增长引擎。这一成绩既体现了传统渔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反映了现代水产养殖技术升级带来的产能提升。
从细分领域看,海水养殖表现尤为亮眼:1月产量达116.33万吨,同比增长5.39%,增速在四大生产类别中居首。相比之下,海洋捕捞虽保持2.17%的增长(76.29万吨),但受制于资源可持续管理政策,增速相对温和。
而在淡水领域,养殖与捕捞的协同效应显著:淡水养殖产量345.37万吨同比增长3.29%,占总产量的63.4%,成为保障水产品市场供应的核心力量;淡水捕捞产量7.01万吨,增幅1.22%。这种“以养为主、捕养结合”的结构优化,进一步巩固了我国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本次统计覆盖的省份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水产产区,以及东北三省和中西部农业大省。这种跨区域的数据整合凸显出全国性产业链协同效应:北方地区的海水养殖与南方淡水养殖形成互补,内陆省份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产能,共同支撑起水产品市场的多元化供给。例如,山东、广东等传统渔业强省的产量增长直接拉动了整体数据,而重庆、四川等新兴产区则通过设施化养殖填补了区域需求缺口。
总结
2025年首月的数据表明,我国水产业在稳产保供方面展现出强大韧性。无论是海水养殖的技术突破还是淡水领域的规模扩张,均体现了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未来,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水产品产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同时产业链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深化发展将成为关键趋势。
更多水产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水产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