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下滑 合规销售意识有待增强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下滑 合规销售意识有待增强

2020-01-01 09:19:32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银行理财量价齐跌的背后,是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开放式转型正持续深入。在理财产品转型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正面临发行量和收益率持续走低的现状。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下滑

  2020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出现明显下滑。普益标准理财季报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下降明显。本季343家银行共发行了21348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减少17家,产品发行量减少1060款。

  分银行类型来看,除了城商行、外资行发行量小幅增加外,其他类型银行发行量均有所下降。国有银行发行量降幅最大,减少735只,发行量占比环比下降2.34个百分点;其次是农村金融机构,减少526只,发行量占比环比下降1.25个百分点;股份行发行数量环比下降最少,减少122只,发行量占比环比增加0.1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虽然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较低,但开放式理财产品发行量增多。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三季度,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存续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共579151款。其中,全开放式产品数量为489736款,较上期增加23437款。

  发行量下降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6%,较上期减少0.06百分点。从地域上看,该月有27个省份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和30个省份的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均出现环比下降。

  相比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开放式预期型产品的收益率较高一些。其中半开放式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全开放式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均在3.70%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收益率达4.03%。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量价齐跌的现象,高级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在内因方面,当前银行理财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理财子公司亟待设立,存量产品亟待整改,都对银行“除旧迎新”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外因方面,资本市场回暖,股市“巨无霸”相继出现,给市场资金带来了虹吸效应。解决现有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内因方面,应加强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投研与创新,在获客方面加大力度,并加强线上化渠道的建设力度。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丰富产品线,需要银行有强大的投研能力、策略组合能力以及产品运营能力。”徐承远认为,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数量增多,其日益完善的产品线或许能改善“量价齐跌”局面。一方面,从资产配置角度,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固收、混合类产品中,加大了中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另一方面,从具体策略角度,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久期、风险等级、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比例、业绩比较基准等也更加灵活。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下滑

  合规销售意识有待增强

  根据相关规定,净值化转型对银行在产品的风险评定、对产品投资信息的披露、对客户的风险测评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也更强调银行要在产品营销话术、推广手段等方面守住合法合规的底线。但是在理财产品销售时,理财经理是否真的是从投资者的适当性角度去推介产品还要打一个“问号”。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银行理财经理在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时,并没有从净值型产品的特征和风险等级角度向客户进行介绍,对于产品的风险,银行工作人员要么是客户不问便不提,要么是笼统带过,只更多强调“最高预期收益”。虽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有风险提示,但风险条款往往繁杂生涩,并不利于在客户理解的基础上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

  在某城商行支行网点,记者发现,该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很小,一直在业绩比较基准上下小幅波动。对此,客户经理为了销售产品,拿“业绩比较基准”当预期收益,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时,出现“一般都能达到最高收益”等词语,在销售过程中埋下了合规隐患。

  “看不懂理财说明书也听不懂理财经理所说。”大部分投资者向记者反映,理财产品说明书难懂固然与其专业性强有关,但是银行专业人士对客户并没有起到专业辅导的作用。此外,很多人对于理财产品说明书,更是弃之不顾。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投资者。该投资者告诉记者,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太大,风险较大。而且说明书上的条款太复杂,更有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公式让她直言“看不懂收益究竟是多少”。

  据记者了解,各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都是极长的篇幅,内容多达十几项,分别从产品概述、产品风险等级、理财产品条款、附录、风险揭示书等方面介绍,而且都是与投资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不过,其中涉及大量专业性名词,诸如“久期”“回撤”等等。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签署多种文件,投资者若想在通常签订协议的几分钟内看完,并且看明白,绝非易事。

  “未来投资者应该更多以产品的风险等级来判断产品的风险,而不是以净值型来做判断。净值型理财产品更加考验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投资者可能面临零收益或负收益(即本金损失)的情况,因此要计算好收益和相关费用。”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要关注产品风险等级,了解具体资金投向,并且看清楚产品说明书,潜在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亏损会被隐藏在小字号的说明文字里。在购买后,要定期关注产品的资产配置和净值变化情况,在获取最大化收益的同时,防范潜在投资风险。

更多理财产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理财产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理财产品热门推荐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