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医疗物资保障疫情防控需要 数字技术助力医疗行业减负

医疗物资保障疫情防控需要 数字技术助力医疗行业减负

2022-11-14 15:43:16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医疗行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2022年政策着力提升医疗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当下,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医院和医疗系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形势,这一趋势必将对医疗行业造成极大压力,医疗器械需求量将逐年增加。

  医疗物资保障疫情防控需要

  我国高效建成统一的指挥体系、生产体系、收储体系和调度体系,常态化做好重点医疗物资保障工作,持续开展应急值班值守,着力增产能、稳生产,统筹多方资源,推动医疗物资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需要。

  2021-2026年中国医疗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针对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多地频发的情况,业内人士表示,第一时间与发生疫情的省份沟通,加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防护用品、治疗药物和疫苗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调度,密切跟踪监测重点企业生产供应情况。截至目前,抗原检测重点生产企业周产能超过5亿人份,N95/KN95口罩重点生产企业周产能超过1亿只,防护服重点生产企业周产能超过300万件,新冠病毒疫苗年产能超过70亿剂、产量超过55亿剂,能够满足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需要。

医疗物资保障疫情防控需要 数字技术助力医疗行业减负

  业内人士表示,将持续完善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调度和供应保障,强化供需精准对接,确保及时足量供应;密切跟踪新型检测试剂、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上市进度,及时指导企业做好规模化生产准备;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协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本地化生产能力,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业内人士透露,将加快落实《“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开展医药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聚焦薄弱环节,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持续提高医药工业制造水平,建设一批高标准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

  数字技术助力医疗行业减负

  近几年,如果评选哪些行业的工作压力大,医院无疑将位居排行榜前列。在疫情持续影响下,医疗资源出现结构性短缺,医护人员肩负重担,时常处在高强度工作环境中。

  当前是数字经济的时代,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各行业,医院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与业务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业界探讨解决的方向。那么,医院能否借助数字化技术,在提升患者就诊体验的同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

  显然可以。ALE 作为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深刻理解医院、医护人员的真实诉求,并通过定制的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更加便捷、清晰的连接,从而让医护人员“减负”,能够更高效地投入工作。

  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来自多个方面。一是照顾患者、轮班换岗,需要大量的走动;二是针对不同的患者查找对应的医疗设备,十分繁杂;三是处理住院病人的告警通知,据统计超过 70%的告警为误报或者不相关的告警,带来了大量的额外工作量。此外还要应对患者(包括患者家属)的各类情绪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一些医院采用了自助挂号和缴费服务、数字病历、机器人导医服务等,但这远远不够。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精简多个环节的工作量。ALE 的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一方面协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护理服务,从而提升医院的口碑和竞争力。

      医疗投资进入市场发展新区域,2022年国际医疗市场复杂。医疗健康市场已逐渐显现出存量市场的迹象,在地缘政治和医保政策的宏观环境下,未来整个医疗领域效率的提升,包括控费,会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外因。

  以上就是医疗行业的大致介绍了,如需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行业资讯可点击中国报告大厅进行查阅。

更多医疗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医疗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