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4年开年数据显示,全国水泥平均出货率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行业利润总额预计仅达250亿元,较2020年缩水超1600亿元。在需求恢复缓慢与产能过剩叠加压力下,"反内卷"和强化行业自律已成为全行业共识。通过错峰生产、价格体系重构等关键举措,水泥产业正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水泥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低价倾销引发的价格战正侵蚀行业发展根基。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采取恶性竞争策略,导致区域市场陷入大面积亏损。实践证明,当个别企业将出厂价压至成本线以下时,不仅破坏价格体系稳定性,更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要扭转这一局面,龙头企业需主动承担行业责任,在市场需求收缩背景下共同控制产量规模。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错峰生产在东北地区已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该区域通过协同限产实现水泥均价456元/吨,成功摆脱价格战泥潭。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将错峰生产列为建材行业关键举措,要求企业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数据显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环境下,每增加10%的错峰停窑天数可使区域价格提升约8%12%。
相比盲目争夺市场份额,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更具战略价值。当前行业面临淡旺季价格波动加剧问题,需通过协同调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研究表明,在东北试点地区,成熟的价格管理体系使吨水泥利润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0元以上。企业应重点培育客户对合理成本结构的认知,避免陷入"低价低质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增量目标需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而非市场争夺。头部企业应在各自核心区域维护既有市场份额,同时在非主战场主动配合同业自律。行业测算显示,若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5%,吨产品碳排放可减少12万吨/年。这种协同发展模式既符合"双碳"战略要求,又能为技术升级提供必要资金保障。
当前水泥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需将行业自律内化为企业经营准则。通过错峰生产常态化调控供给端、价格体系市场化构建价值端、联合重组优化结构端的三维发力,有望在2025年前形成供需匹配度提升15%、吨利润回升至60元以上的良性生态。这不仅是破解当前困局的现实选择,更是打造具有战略韧性的建材产业的必由之路。(数据来源:行业统计与政策文件)
更多水泥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水泥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