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密集政策信号释放。中央汇金明确其“国家队”定位并增持ETF,央行同步提供再贷款支持,金融监管总局优化险资入市规则,国资运营平台亦跟进增持,形成政策托底合力。这一系列动作凸显了管理层维护市场稳定的决心,同时释放出增量资金加速入场的积极信号。分析认为,在当前全球股市震荡背景下,中国资产凭借估值优势和政策储备空间,仍具备较强韧性与配置价值。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工具箱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中央汇金作为“类平准基金”角色再次增持A股,并获得央行“必要时提供充足再贷款”的政策背书,标志着中国版平准机制进入新阶段。这一举措不仅为市场提供了预期锚定效应,更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拓宽险资权益配置比例等手段,强化了流动性支撑。数据显示,中国诚通、国新等国资平台同步增持央企及科技类股票,进一步凝聚政策合力。
1. 财政端:扩内需为核心,专项债与特别国债加速落地
当前财政政策聚焦提振消费和投资,预计加快专项债发行节奏并扩大“收储”规模。同时,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生育津贴等举措将直接增强居民购买力。专家测算显示,2024年增量财政赤字规模约2.9万亿元,其中可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量部分或达1万亿2万亿元,并可能通过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进一步扩容至1.5万亿2.6万亿元区间。
2. 货币端:降准降息窗口开启,结构性工具精准发力
市场普遍预期二季度将迎来降准降息操作,幅度或超过此前预期。除传统货币政策外,创设稳外贸专项工具、推动本币跨境结算等创新手段也被纳入政策选项。例如扩大与东盟、中东国家的人民币直接交易规模,降低对美元依赖,同时强化汇率双向波动管理以稳定市场信心。
短期内,建议投资者优先关注低估值防御性板块及政策受益领域:
红利低波策略:电力、运营商、银行等高股息标的具备抗风险优势;
内需驱动方向:消费(猪肉、乳制品)、新基建(算力、云计算)随政策落地逐步回暖;
自主可控与安全产业:半导体设备、精密光学、军工等领域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
中长期看,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出海和全球制造业重建需求将成为核心主线。例如新能源、高端装备等行业的技术输出有望打开增量空间,而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则为市场提供长期增长动能。
当前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且灵活性强,财政与货币双轮驱动下,后续稳增长力度料持续加码。尽管短期市场可能受外部环境扰动出现波动,但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叠加政策托底效应,其核心资产的配置价值已获广泛认可。
总结:从平准基金增持到货币政策护航,再到财政工具精准发力,中国正通过多层次政策组合拳为资本市场注入确定性。在全球经济复苏分化背景下,A股凭借政策空间、产业韧性和估值优势,有望在波动中展现更强修复能力。投资者可把握内需回暖与科技突围的结构性机会,在稳健配置基础上布局长期增长赛道。
更多工具箱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工具箱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