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在宣传和实际应用中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曾经以“自动驾驶”为噱头的营销话术逐渐被更为谨慎的“智能辅助驾驶”所取代,安全成为车企和用户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监管政策的强化,也体现了行业对技术局限性和用户安全的深刻反思。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近期,多起与智能辅助驾驶相关的事故引发了广泛关注。例如,一名驾驶员在济青高速上以144公里/小时的速度追尾前车,原因是过度依赖智能驾驶功能而未及时接管车辆;另一起事故中,一名司机在酒后启动辅助驾驶功能,试图让车辆“自动驾驶”回家,结果与收费站安全岛发生猛烈撞击,导致肋骨骨折。这些事故暴露了当前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局限性,以及部分驾驶员对系统能力的误判。
为应对这一问题,全国多地高速公路迅速响应,新增了一批与智能辅助驾驶相关的警示标语。例如,安徽段高速公路的电子警示牌已更新为“高速路况复杂,慎用辅助驾驶”。江苏、浙江等地的高速公路也陆续出现了类似提醒。部分路段的提示语气明显加强,如江苏某高速路段的电子屏打出“智能驾驶只是辅助,高速开车仍需专注”的提醒,而G50沪渝高速的标语则更为直接:“前方服务区入口车流量大,请减速慢行,停止使用智能辅助驾驶。”
高速公路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设置这些提示主要是为了提醒车主谨慎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他们的建议是能不用辅助驾驶就尽量不用,毕竟驾驶员始终要确保自身安全地操控车辆。
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汽车行业关于智能辅助驾驶的营销宣传经历了一场明显的转向。曾经的激进话术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谨慎、更强调安全性的表述。过去常见的“在车内干啥都可以”“全程零接管”等标语,如今已在车企和智驾供应商的宣传物料上消失。“安全”成为大多数厂商强调的核心关键词,而“智驾”这一模糊概念也被改为“智能辅助驾驶”。
以某车企为例,其在介绍其辅助驾驶技术时特别强调:“我们的车辆具备L2和L3/L4级智能辅助驾驶全栈量产能力。”官方在“智能驾驶”前特意加上了“辅助”二字。另一家车企则明确表示,其新车搭载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拥有L3级技术架构,并补充说明:“未来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可实现高速、城区和车位到车位的L3级智能辅助驾驶能力。”这种“技术先行,法规跟进”的策略,成为车企应对当前监管环境的普遍选择。
在智能辅助驾驶快速普及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用户正确理解和使用相关功能,已成为车企发力的新方向。近期,多家车企不约而同地推出安全教育与保障计划,试图从认知到补偿构建完整的安全体系。
例如,某车企宣布开启行业首个“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重点强化用户对功能边界的认知,同时提供新功能的详细说明与体验机会。这一举措的背后,是车企希望从根本上提升用户的AI辅助驾驶安全意识。
如果说安全教育是事前预防,那么保障服务就是事后兜底。在这一领域,多家车企已展开智驾险布局。某车企率先推出“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计划”,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提供最高500万元的补偿;另一家车企则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智驾保障服务”,计划为用户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还有车企上线“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年费239元,出险后最高可获赔100万元。
总结
从高速公路的警示标语到车企宣传的转向,再到安全教育与保障服务的完善,智能辅助驾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技术炫技到安全优先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不仅反映了监管政策的强化,也体现了行业对技术局限性和用户安全的深刻反思。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安全生态的完善,智能辅助驾驶将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为道路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更多汽车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汽车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