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播带货已成为大众购物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这一新兴模式快速扩张的同时,虚假宣传、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逐渐凸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面临新挑战。市场监管部门与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最新提示,系统梳理了直播消费的风险点,并为消费者提供科学选择和维权路径的指导建议。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直播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直播带货模式在便利性提升的同时,也滋生了非正规交易渠道的安全隐患。消费者应优先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电商平台或品牌直播间进行购物。务必核实商家的营业执照及经营许可信息,确保其合法合规。需特别警惕通过个人社交账号或临时链接进行的交易行为,避免因渠道不透明导致权益受损。
直播中的“全网最低价”“限时秒杀”等促销话术常暗藏虚假宣传风险。消费者可通过第三方比价工具验证商品历史价格,防范商家虚构原价的套路。面对主播宣称的“百分百正品”或“特效保证”,应主动要求查看检测报告、授权证书等佐证材料。同时需注意识别“刷单炒信”现象,结合商品详情页参数及用户真实评价进行综合判断,避免被虚假流量误导。
针对保健食品等特殊商品,消费者应认准产品包装上的“蓝帽子”标志,并核对保健食品注册号或备案号,根据自身需求科学选择。跨境电商领域需特别留意我国实行的正面清单管理制度,目前允许进口的商品包括酒类、调味品、乳制品及蜂蜜等。部分宣称具有特定功能的跨境商品可能未按国内标准认证,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并核实合规资质。
在直播购物过程中,务必保存好订单截图、支付记录、宣传页面等消费凭证。若发现质量问题或遭遇虚假宣传,可第一时间通过平台售后通道申请退换货;如涉及消费欺诈,可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投诉,并留存证据向监管部门举报。对于金额较大且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相关材料。
总结:直播带货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便利消费的同时也对消费者的风险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选择正规渠道、理性甄别营销话术、关注重点品类合规性以及主动留存维权证据等措施,消费者既能充分享受新兴模式的便捷性,也能有效规避潜在风险,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市场监管部门与社会各界需持续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直播消费生态的健康有序发展。
更多直播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直播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