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德系汽车巨头大众、宝马、奔驰在2025年一季度财报中集体交出利润下滑成绩单。中国市场销量持续承压成为拖累业绩的核心因素,而电动化转型滞后与本土品牌崛起构成双重压力。面对中国车市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新阶段,德系车企正加速推进本土化战略升级,在智能化、电动化赛道上展开关键突围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大众集团一季度在华交付量同比下降7.1%,直接导致其营业利润暴跌36.9%至28.73亿欧元;宝马在最大单一市场中国遭遇17.2%的销量跌幅,净利润同比缩水26.4%;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降幅更达10%,拖累其全球营收下滑7.4%。尽管三家企业在全球市场保持交付量增长,但中国市场从"利润引擎"转为"压力源"的局面已成事实。
燃油车仍占德系车企核心产品矩阵,而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35%,形成鲜明对比。大众ID系列在华年销量不足特斯拉的1/3;奔驰EQ系列与宝马i系列面临比亚迪汉、蔚来ET7等本土高端电动车的价格与技术夹击。专家指出,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关键领域,德系品牌软件迭代速度落后中国车企23个版本周期,导致其新能源车型市场接受度持续走低。
大众汽车联合小鹏开发CMP整车平台,与地平线合作推进智能驾驶系统落地;奔驰北京研发中心实现90%零部件国产化,并计划未来5年推出10款以上中国专属电动车;宝马则宣布2026年前在华投放超20款新车型。这些举措标志着德系车企将本土化战略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升级为涵盖研发设计、供应链体系的全链条深度绑定。
中国车市价格竞争白热化背景下,德系品牌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要维持高端形象应对特斯拉降价冲击;另一方面需在入门级市场对抗五菱宏光MINIEV等高性价比车型。数据显示,奔驰C级、宝马3系等主力车型在华终端优惠幅度突破15%,但市场份额仍在季度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市场正成为检验全球车企转型成效的"试金石"。德系三强通过本土化研发加速技术适配,试图在智能电动赛道上重夺优势。然而面对比亚迪、蔚来等已构建起成本技术双壁垒的中国品牌,其战略效果仍需经历市场长期验证。这场关乎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的竞争,或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新坐标系。
更多汽车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汽车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