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融入社会各领域,基础教育如何科学应对技术变革成为全球关注焦点。近日,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系统化框架推动全学段人工智能素养培育与应用场景落地,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行动纲领。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教育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新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提出覆盖小学至高中阶段的螺旋式课程设计,通过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阶梯式目标实现素养全面提升。具体而言:
小学阶段以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为核心,通过趣味化活动激发学生对智能技术的好奇心;
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学习与基础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逻辑与实际价值;
高中阶段则聚焦系统思维构建与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运用AI工具解决真实问题。这一分层设计确保各学段教育目标循序渐进、有机衔接,为未来人才培养奠定扎实根基。
《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则围绕技术赋能教学的实践路径展开,明确各学段在工具应用中的安全要求与伦理准则:
教学辅助方面,鼓励教师利用生成式AI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同时强化内容审核机制以保障信息质量;
管理优化层面,支持学校通过智能系统实现精准化教育评估与资源调配;
数据安全与伦理始终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要求严格规范用户隐私保护、算法透明度及技术使用边界。
两项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人工智能素养培育上迈出关键一步。通过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合理设计应用场景并坚守安全伦理红线,既回应了技术变革对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也为全球教育界贡献了兼顾创新性与规范性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指南落地实施,中小学生成为具备AI思维的终身学习者将成为可能,从而在智能时代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双向赋能。
总结来看,教育部此次发布的两大指南以“素养奠基”和“技术护航”双轮驱动为核心理念,在课程结构、应用场景及伦理框架三个维度构建了完整的教育实施路径。这一举措不仅为我国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提供了清晰的行动纲领,更彰显了中国在推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责任担当,为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注入新动能。
更多教育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教育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