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工业硅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期,供过于求导致价格持续承压。2025年以来,工业硅421均价已下跌8.7%,西南地区开工率逼近历史低位。面对行业寒冬,企业通过联合减产缓解库存压力,政策引导与技术革新则成为推动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这一阶段既是市场自我出清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新材料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工业硅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工业硅价格持续探底,企业经营压力陡增。2025年3月,四川地区全面停产,云南开工率仅20%,新疆降至52%。业内人士指出,供需失衡是核心矛盾,高库存(社会库存59.6万吨、仓单33.7万吨)叠加需求疲软导致价格下行压力加剧。
为改善市场环境,企业正从“各自减产”转向联合行动。新疆头部企业的主动限产带动中小厂商跟进,但行业人士强调,产能出清需持续一年以上才能有效消化库存并重建供需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地区枯水期电力成本高企(电价0.5~0.6元/千瓦时)也抑制了复产意愿。
工业硅生产高度依赖电力和还原剂,两者占总成本的60%以上。2025年一季度成本环比下降4.6%,但西南地区电价仍处高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随着丰水期临近,水电优势或推动产能释放,但当前价格水平下复产动力不足。
市场对“供应回升”的过度交易需谨慎看待:云南、四川虽为传统产区,但近年产量占比持续下降,叠加成本劣势,其复产节奏难以逆转整体供需格局。同时,下游多晶硅月度产量稳定在9万吨左右,需求端缺乏显著增量支撑。
回顾十年行业波动,价格拐点常由政策与需求共振触发:2017年环保督察叠加供给侧改革推升毛利率至30%,而2021年“能耗双控”与光伏爆发使价格飙涨超59000元/吨。但产能释放后供需失衡再现,当前工业硅已跌破成本线,进入利润收缩周期。
政策对行业重塑作用显著。2026年前工业硅需完成能效改造或退出市场,加速淘汰小炉型(<1万吨产能)等落后产能。技术革新亦成破局关键:直流电炉可节电15%~20%,推动成本曲线重构,并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支撑。
行业低谷既是短期阵痛,更是长期优化契机。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多晶硅需求增长与铝合金、有机硅等传统领域稳定扩容将重塑市场空间。同时,政策引导下的产能规划机制与绿色准入标准,将进一步压缩冗余产能生存空间。
期货工具的完善和产业协同减产策略,可为价格波动提供缓冲。未来3~5年,工业硅或经历阵痛后迎来供需再平衡,并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从“成本竞争”向“质量竞争”的转型。
总结
当前工业硅行业正站在周期底部与结构变革的十字路口。联合减产、政策约束及技术创新三股力量共同作用下,产能出清进程将加速推进,而需求端的结构性增长潜力则为行业复苏注入韧性。唯有通过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协同发力,方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跃升,为新能源产业链提供坚实材料支撑。
更多工业硅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工业硅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