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国正通过关税手段维护本土产业竞争力。近日,马来西亚针对特定镀锡合金钢产品采取了新的贸易救济行动,涉及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商,引发区域市场格局变化。该类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包装及工业制造领域,其反倾销税政策的实施将直接影响供应链成本与贸易流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合金钢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24年8月15日,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及工业部正式对原产于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的镀锡合金钢扁轧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一行动源于国内企业提交的申请,旨在应对进口产品的低价竞争对其市场份额造成的冲击。涉案产品为宽度≥600毫米的镀(涂)锡铁或非合金钢板卷材,属于东盟协调税则编码7210.11.90 00和7210.12.90 00项下商品类别。
经过初步调查后,马来西亚于2025年1月13日发布肯定性初裁决定,对涉案国家的镀锡合金钢产品征收为期120天的临时反倾销税。中国出口商中,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被课以2.52%税率,粤海中粤(秦皇岛)和中山两家企业均为12.61%,首钢京唐公司为16.33%,其他中国企业则面临最高18.18%的关税;日本Nippon Steel Corporation及韩国KG Dongbu Steel Co., Ltd分别被征收36.80%和28.66%的临时税,两国其他出口商税率更高。
经过全面调查与评估,马来西亚于2025年5月11日正式实施为期五年的最终反倾销措施。针对中国企业的关税调整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4.78%、粤海中粤(秦皇岛)和中山公司均为4.48%,衡水板业包装材料科技公司16.44%,首钢京唐19.48%,其余中国企业20.42%。印度企业统一承担27.88%,日本企业税率分化为Nippon Steel Corporation的15.74%与其他企业的36.80%,韩国则分别为KG Dongbu的21.60%和35.43%。
此次反倾销税政策将显著增加相关产品的进口成本,直接影响东南亚市场的供应链布局。中国出口商因税率差异面临分化竞争环境,部分企业可能通过调整定价或转向其他市场来缓解压力。日本和韩国的差异化税率则凸显马来西亚对特定企业的重点监管意图。对于国内生产商而言,需持续关注反倾销税执行细节及关税计算方式,同时探索技术升级与多元化出口渠道以降低政策风险。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此次针对镀锡合金钢产品的贸易救济行动,既反映了其维护本土产业的决心,也凸显了国际贸易摩擦在特定领域加剧的趋势。相关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并通过合规经营与市场策略调整来应对挑战,在全球竞争中寻求新的平衡点。
更多合金钢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合金钢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