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端午假期临近,火车票成为无数人归乡的期盼。然而,在购票过程中悄然附加的“行程滞留险”正引发争议。近期有消费者反映,在某知名旅行平台购买车票时,因页面设计隐蔽、信息提示不足,被额外扣取204元保险费却未获得充分知情权。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平台销售流程中的合规漏洞,也反映出场景化保险营销中需平衡便利性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紧迫问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某用户预订三张硬卧票时,在支付环节遭遇“行程滞留津贴险”强制捆绑。尽管前两步可自主勾选保险选项,但最终付款界面却通过弹窗形式设置诱导性操作——将“继续支付”与购买保险绑定,而“放弃”按钮仅作为退出选项存在。用户实测发现,若选择“继续支付”,则默认同意投保;若点击“放弃”,需重新返回修改订单。
这一设计被指出违反《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中关于“禁止默认勾选”的规定。平台利用消费者抢票时的紧张心理,将关键提示(如保费金额、保障范围)以小字或折叠形式隐藏,导致用户可能在未明确知悉条款的情况下完成投保。
涉事保险页面未强制展示条款细节。消费者需主动点击“展开”按钮才能查看免责条款、保障范围等内容,而这类操作常被忽略。例如,“行程滞留险”包含航空意外身故赔偿等与火车出行无关的保障项目,甚至覆盖退休人员的误工费——这些错配内容既未在购买时提示风险,也未说明附加费用合理性。
专家指出,此类设计直接剥夺了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知情权”的基础权益。若未来发生理赔争议,保险公司或需承担因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导致的责任。
用户支付的204元保费(68元/人)远高于普通意外险产品,但实际保障内容存在明显偏差。例如,“境内旅行意外伤害”“航空意外责任”等条款对选择火车出行的消费者缺乏针对性;而父母已退休的情况下,“误工费补偿”更显冗余。
业内人士分析称,平台通过捆绑销售高溢价保险变相获利,却未根据用户实际需求优化产品结构。这种“一刀切”的营销策略既让消费者为不必要的保障买单,也削弱了保险本身的保障效能。
涉事保险公司回应称已严格遵循现行法规,但其引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已于2021年失效。目前生效的《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投保页面首页必须提示“进入投保流程”,并以显著方式展示免责条款。
专家建议:平台应将保费、保障范围等核心信息前置展示;对涉及消费者重大权益的内容强制弹窗确认;同时分场景设计差异化产品(如区分高频低风险与高保额保险),避免“捆绑销售”异化为变相强制消费。
总结
从本次事件可见,场景化保险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若以隐蔽手段侵害知情权、选择权,则背离了保障初衷。平台需在技术优化中坚守合规底线——通过清晰提示、分步确认等方式重塑信任;监管部门也应强化对“默认勾选”“折叠条款”的执法力度。唯有如此,保险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旅途中的“安心之选”,而非归乡路上的意外负担。
(发布日期:2025-05-20)
更多保险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保险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