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21日)
近期,一则关于某新势力车企创始人的"离世传闻"引发广泛关注。该企业于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突破百亿大关,并宣布毛利率创历史新高至14.9%,但同期却因产品问题陷入集体投诉风波。这家选择以低价策略切入市场的车企,在销量攀升与用户信任危机之间,正经历着新能源赛道的典型生存博弈。
该车企自2019年推出首款车型以来,始终聚焦15万元以下价格区间。尽管其2023年前长期处于负毛利状态,但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组合和扩大销量规模,在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00.2亿元(同比增长187.1%),毛利率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4.9%,净亏损收窄至1.3亿元。其核心策略在于以高性价比快速抢占市场份额——2025年4月交付量超4万辆,成为当月唯一达成此目标的新势力品牌。
为破解低价车型的盈利难题,该车企从成立之初即确立"核心技术全栈自研"路线。在电子电气架构、电池电驱系统等六大领域实现自主开发与生产,并通过规模化应用逐步降低零部件成本。数据显示,其自研部件已开始向外部供应,形成成本优势反哺整车制造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虽效仿了行业龙头企业的成功路径,但过度追求降本也埋下质量隐患。
在2025年3月爆发的新一轮集体投诉中,车主集中反映硬件故障、软件缺陷及服务问题。这已是该品牌五年内的第五次大规模维权事件,部分技术漏洞如电池热管理缺陷、车机系统卡顿等问题反复出现。更引发争议的是其"双标OTA升级策略"——2024款新车型获得28项功能更新,而早期车主仅得到基础设置优化,导致老用户指控"被割韭菜"。
财报显示该企业持续将超过7%的研发收入投入核心技术开发,但市场反馈表明其产品力提升未能匹配品牌溢价诉求。当销量增长遭遇质量质疑时,如何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完善品控体系,成为决定其能否突破"低价陷阱"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开年的全系车型降价1.5万元政策虽刺激了短期销量,却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并加剧用户信任危机。
总结:在规模扩张与质量管控间寻找平衡点
该车企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生存挑战者到行业头部企业的跨越,其2025年一季度的亮眼数据印证了低价策略的有效性。但频发的质量争议和用户体验短板,暴露出技术自研与品控管理间的结构性矛盾。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唯有将成本优势转化为可靠的产品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从"价格战赢家"到"品质竞争者"的蜕变。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技术普惠承诺的落地路径,在保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重建用户信任体系,这将是决定其能否持续领跑的关键考验。
(全文数据来源:企业官方披露及公开投诉平台统计)
更多汽车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汽车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