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中药材市场中,五味子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重要药材,其产业发展态势备受关注。2025年,五味子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各地五味子产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陕西陇县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在五味子产业发展方面有着自身的特色与探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了解整个五味子行业的部分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五味子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自2017年起,陇县八渡镇桃园村率先开启北五味子的人工栽培之旅。此后,在各级政府大力扶持以及相关资源的助力下,陇县北五味子的种植规模如同春日新芽,逐步扩大。与此同时,南五味子也不甘落后,建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育苗和栽培基地。这使得陇县五味子的整体种植版图持续拓展,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陕西在北五味子的人工栽植领域起步相对较晚,规范化栽培规程也尚在摸索进程之中。而陇县在投身北五味子栽培事业之前,便积极主动地与专业科研力量对接,共同开展技术攻关。针对陇县当地独特的气候地理特点,精心选用优质的 3 年生北五味子苗进行定植,所选种苗根须粗壮且数量适宜,成功抵御了 2018 年的倒春寒。在灌溉方面,栽培基地采用滴灌方式,引入符合饮用水标准且无污染的犁林河河水。基地周边森林植被繁茂,土壤未受污染,为五味子营造了优良的 “绿色” 栽培环境。技术人员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五味子的育苗、搭架、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施肥等关键技术环节展开探索,显著提升了当地五味子种植户的管理水平,有力保障了五味子的产量。此外,县政府与相关院校携手,举办了不同层面的五味子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县、乡、镇农技人员 200 人,农民达 0.6 万人次,并发放技术资料三千余份。通过专家讲解、现场示范以及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极大地推动了五味子种植者技术水平的提升。
陇县的山林之中,南五味子分布广泛,野生资源丰富,产量颇高且易于采摘。药农在采摘过程中,对部分品质优良的野生南五味子进行了移栽,八渡镇桃园村不少农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其自然生长且枝繁叶茂的南五味子植株。经对南、北五味子成熟果实的成分分析发现,关山地带的南五味子在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酯甲含量方面,并不逊色于北五味子,这无疑为南五味子的发展前景增添了一抹亮色。八渡镇也顺势而为,逐步建立起南五味子的移栽、播种育苗等相关基地,并积极探索成熟配套的栽培技术,期望借此扩大南五味子的栽培面积,提升其质量与产量,进而增加药农的收入。
陇县南五味子生长于海拔 2000m 左右的八渡镇、关山镇、固关镇、天城镇一带的关山山林之中,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无任何污染,所产五味子堪称真正的 “绿色食品”。陇县南五味子作为当地重要的特产和经济作物,每至夏秋季节,当地百姓便纷纷上山采摘,其既可当作野果食用,又能作为药材售卖,已然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陇县五味子酒作为当地特产,被百姓誉为保健型饮料酒,早在 1992 年便荣获 “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 金奖。八渡镇着力打造的五味子规范化栽培核心基地,其出产的五味子质量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与肯定。陇县蛮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五味子种苗,不仅能够满足本县五味子基地的发展需求,还畅销周边县市地区,凭借优良的种苗质量赢得了当地种植户的高度好评。
陇县南五味子的引种栽培刚刚起步,育苗标准规程亟待建立。在北五味子的生产过程中,施肥、灌溉、修剪、搭架以及极端气候防范等环节,均对技术有着较高要求。当地五味子种植户虽具备一定的作物种植经验,但与中药材的 GAP 栽培管理标准仍存在差距。例如,在肥料施用方面多模仿农作物,主要依赖化学手段防治病虫害;有机肥施用量较少,化肥施用存在盲目性且品种单一,导致土壤微量元素流失。在病虫害防治技术上,大多沿用传统打药方法,部分农药残留量较高。此外,陇县当地多数农田采用除草剂去除田间杂草,而五味子规范化栽培基地的杂草控制途径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五味子种苗繁育技术一直是产业发展的难点。一方面,五味子自然发芽率较低,种子催芽处理所需时间长且过程繁琐;另一方面,受利益驱使,野生南五味子遭掠采、滥采以及采青的现象极为严重,导致充分成熟的野生南五味子种子货源稀缺,这极大地影响了种子的萌发以及种苗的培育。
优良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对于药材生产意义重大,其不仅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助于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水平。目前,陇县主要产出的是用于酿酒、饮料及鲜食的南五味子,其他高产、优质的南五味子品种有待进一步引种栽培。同时,推广的北五味子品种也相对单一,不同成熟期、高抗性以及高坐果率的北五味子品种同样亟需引种栽培。
秦岭山脉作为南五味子的道地产区,陇县南五味子更是当地特产之一。当地山区野生种质资源丰富多样,为优质南五味子新品种的选育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目前陇县南五味子种植种苗缺乏统一标准,育苗规程尚未规范,GAP 生产技术也有待建立,对野生资源的保护以及苗圃整理工作亦需加强。由于药材市场需求的拉动,野生五味子资源遭受了极大破坏,数量急剧下降。因此,应在加强陇县南五味子野生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南五味子野生抚育基地或人工育苗基地,并联合高等院校对陇县境内的南五味子种质资源进行系统鉴定,确立优良品种的性状标准,加快南五味子良种选育与繁育工作。
在当前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大背景下,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成为重要目标。陇县应树立强烈的五味子品牌意识,以陇县药材地理标志为切入点,全力打造陇县五味子品牌,推动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扬陇县五味子道地药材品牌优势,提升五味子酒、醋等相关产品的品质和使用价值。加大对 “陇县五味子产品地理标志” 的宣传力度,塑造 “绿色、道地” 的中药材品牌形象,使 “陇县五味子” 不仅在品质上占据优势,还能在价格上体现优势。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药企等的合作,深入开展陇县五味子药效成分、品种鉴定、栽培生理等方面的研究。
鼓励高校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五味子规范化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培训指导,涵盖科学育苗、定植、施肥、打药、搭架、修剪以及除草等环节。限制除草剂的使用,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及时解决反常气候造成的冻害等问题,并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切实提高五味子规范化生产能力。注重培养技术、业务等骨干人才,确保五味子规范化生产规程得以贯彻落实。通过技术培训、知识讲座、资料发放、栽培示范、对外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整体种植户的素质。
药材的生产品质与产量同等重要。陇县应转变传统作物种植思路,建立陇县五味子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规程,并大力推广实施,持续扩大陇县五味子的种植规模,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坚持绿色与道地并重的原则,致力于五味子无公害、零污染种植,形成各具特色的种植集中区和种植带。加强陇县五味子育种技术研究,建立陇县五味子道地药园,助力五味子优势新品种的选育开发。同时,建立陇县五味子种苗质量标准,为陇县五味子药材的高质量生产提供坚实保障;建立健全五味子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工标准和贮藏标准,推动陇县五味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旅游部门可积极开发以中医药内涵为特色的中药材种植体验园、健康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服务。鼓励支持中药材种植企业规划整修基础设施,建设观赏采摘园,这不仅能够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氛围,增加经济效益,还能吸引游客的关注,提高游客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2025年陇县五味子产业在种植规模、技术探索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着规范化生产、种苗繁育、品种单一以及种质资源保护等诸多问题。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以及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有望推动陇县五味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2025年乃至未来的五味子行业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多五味子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五味子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