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胶原蛋白热潮下的行业博弈:解码华熙生物的反击逻辑

胶原蛋白热潮下的行业博弈:解码华熙生物的反击逻辑

2025-05-23 12:15:07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A股玻尿酸龙头企业与胶原蛋白新兴势力之间的争议引发市场关注。5月17日,华熙生物在官方平台发布文章直指部分研报对胶原蛋白存在“误导性结论”,随后于5月21日进一步回应称当前并非公司顺风发展期,并强调行业需警惕资本、学术资源与市场的不当结合。这场争论不仅折射出生物科技赛道的技术话语权争夺,更暴露出成分之争背后的数据支撑与市场定位问题。

  一、争议起源——从技术较量到市场话语权争夺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胶原蛋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华熙生物在5月17日文章中明确反对“玻尿酸过时”的论调,并将矛头指向胶原蛋白。其指出,部分券商研报声称胶原蛋白在皮肤修护、抗衰等领域优于透明质酸(HA),但缺乏公开数据或学术论文支持。这一表态直接关联公司近期经营调整:2024年华熙生物市值已从高峰的1500亿元跌至约250亿元,创始人赵燕的财富排名也下滑近300位。

  值得关注的是,华熙生物在回应中承认自身并非顺风发展,并透露已向监管部门反映相关研报问题。目前部分券商已删除被点名内容,仅保留少数未涉争议的报告。这一动作凸显出生物科技企业对市场信息生态的敏感性——当资本与学术资源加速涌入新成分赛道时,行业竞争正从产品端延伸至话语权构建。

  二、成分之争背后的技术逻辑与科学证据缺失

  玻尿酸与胶原蛋白的本质是细胞外基质(ECM)中的关键物质。华熙生物强调二者“共生共损”关系,并指出透明质酸在抗衰老领域的研究证据更为充分,而重组胶原蛋白多被视为功能性多肽。然而部分研报却直接比较二者的功效边界,例如称胶原蛋白安全性更高、可避免玻尿酸交联剂残留风险——此类结论缺乏对照实验或长期数据支持。

  争议焦点在于成分的“替代性”认知差异:胶原蛋白企业宣称其产品兼具修复与塑形功能,但华熙生物指出二者应用场景存在互补关系而非简单优劣对比。“就像不能比较肝脏和肾脏的功能强弱”,公司通过类比说明单一成分难以覆盖全部护肤需求。这一技术逻辑的碰撞,暴露出现有市场宣传中科学证据链的薄弱环节。

  三、胶原蛋白赛道的崛起与隐忧

  尽管争议未息,重组胶原蛋白企业仍在资本市场上高歌猛进。2022年至2023年,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分别登陆港股及北交所后市值快速攀升:前者最高达800亿港元,后者突破450亿元。其创始人财富排名两年间跃升数百位,反观玻尿酸企业则面临市值腰斩的困境。

  然而增长背后暗藏隐忧: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增速放缓,锦波生物核心产品“薇旖美”虽贡献高利润,但功能护肤品与原料业务拓展仍在早期阶段。海外市场方面,重组胶原蛋白尚未形成如国内般热潮——欧美消费者更倾向传统动物源胶原或聚乳酸等再生材料。此外,华熙生物2022年以2.33亿元收购的益而康生物连续两年净利润下滑(2024年亏损564万元),显示其自身胶原蛋白布局尚未实现预期收益。

  结语:科学验证与理性竞争是行业破局关键

  从华熙生物的反击到胶原蛋白企业的快速崛起,这场争议本质揭示了生物科技赛道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成分创新需建立在扎实的科研证据基础上;另一方面,市场宣传应避免非此即彼的技术对立。未来行业发展既需要企业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也亟待监管部门完善成分功效评价标准——唯有如此,玻尿酸、胶原蛋白等核心成分才能真正回归技术本质,在互补协同中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注:文中涉及财务数据及排名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截至2025年5月)

更多胶原蛋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胶原蛋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