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引领低空经济新未来
当前,全球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研发进入关键阶段。随着首款全尺寸5座载人eVTOL产品下线及试验航线的落地,中国在低空经济赛道展现出强劲竞争力。2023年被定义为行业元年后,2024年应用呈现爆发态势,而2025年的市场发展正经历理性评估期。从物流运输到城市空中交通,eVTOL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推进,正在重塑低空经济的产业格局。
尽管eVTOL制造技术已实现突破性进展,但其规模化应用仍受限于能源供给。传统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难以满足载人飞行需求,而半固态电池已完成中试阶段,实验室环境下固态电池技术也取得重要进展。据行业预测,未来五年内通过装载固态电池,eVTOL的动力问题有望彻底解决,这将直接推动其在城市交通、应急救援等场景的常态化运营。
数据显示,当前eVTOL的单机采购成本约为直升机的三分之一,运营维护成本更是低至直升机的十分之一。以深圳为例,市区到机场约50公里路程中,eVTOL若提供15分钟直达服务(人均费用约300元),可精准覆盖对时效性要求高的客群。随着规模化生产带来的边际成本下降,未来单座每公里运营成本有望降至6-14元区间,进一步缩小与地面交通的经济差距。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已建成通用机场479个,在册通航器3252架。现有设施经适配改造后可直接支持eVTOL起降需求,而增量建设正加速推进。更关键的是,运营商基站与卫星通信的结合正在构建低空“天基-地面”双网络体系。这种立体化通讯架构不仅提升导航精度,还为未来空中交通管理提供数据支撑,预计到2035年将形成覆盖全国的城市级航路网。
eVTOL商业化运营需突破四重认证关卡——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单机适航证(AC)及运营商执照(OC)。当前,驾驶员培训体系与运行规范尚未明确适用固定翼或旋翼机标准,导致取证流程复杂。行业普遍认为,未来五年内需完成适航法规的系统性更新,并建立专门针对电动垂直起降器的技术认证框架。
凭借成熟的制造体系和成本控制能力,中国制造eVTOL零部件价格仅为美国1/5。这种竞争力在2026年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后将更加凸显。据民航局预测,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可达3.5万亿元,供应链整合与工程落地优势将成为核心驱动力。
结语:技术迭代驱动产业蝶变
从概念验证到商业试飞,eVTOL正以每年超百亿的增速重塑交通版图。动力系统的突破、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及适航标准的确立,将共同推动低空经济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在供应链和成本端占据先发优势,未来二十年全球低空出行市场或将迎来“中美双雄”格局,而城市空中交通网络的成型,也将为人类开辟全新的立体化生活空间。
更多航空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航空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