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黔中腹地的大山褶皱间,一场以蛋鸡养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展开。曾经因地形制约和分散经营陷入困境的山区乡镇,如今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将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循环体系转型。一座座高床养殖厂房拔地而起,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工劳作,“鸡粪变肥田”形成绿色闭环……大营镇以蛋鸡产业为支点,撬动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蛋鸡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大营镇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山多地少的地理条件长期制约产业发展。2017年当地建成25个蛋鸡养殖棚后,却因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陷入“小而散”的发展瓶颈。2023年,各村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与社会资本,启动高床蛋鸡养殖项目。这种“跨村抱团”模式将原本零星的资源集中投入,使存栏量从分散时期的不足1万羽跃升至5万余羽,形成区域性产业规模效应。
走进现代化养殖基地,5层楼高的立体鸡舍内,行车喂料系统正沿着轨道精准投放饲料,温控设备实时调节着舍内的光照与湿度。从自动捡蛋传送带到粪污清理装置,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将人工成本降低60%以上。目前基地日均产蛋量稳定在6万枚,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成为紫云县最大蛋鸡养殖中心。“环境参数由电脑调控,每只蛋鸡的生长条件都得到科学保障。”工作人员介绍道。
每天产生的大量鸡粪不再被视为污染源,而是通过封闭式运输系统运往肥料厂加工成有机肥。这种“养殖-肥料-种植”闭环体系,不仅减少环境污染,还为周边农田提供天然养分。据测算,基地年产有机肥可达2000吨,有效改善了区域土壤质量,带动蔬菜、中药材等种植产业协同发展。
2025年6月,大营镇正加速推进二期工程。借助中央财政资金与东西部协作资源,新建的两栋标准化养殖厂房将配备实验楼和智能化管理系统。项目全部投产后,蛋鸡存栏量有望达到30万羽,年产蛋量预计突破6000万枚,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届时,该基地将成为集种禽繁育、技术培训、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从“单打独斗”到“跨村联动”,从传统养殖到智慧管理,大营镇的蛋鸡产业蝶变印证了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的强大力量。通过构建生态循环链条,不仅破解了山区资源约束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具有推广价值的乡村振兴路径。未来随着二期项目落地,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孕育着更大的农业创新活力,为贵州山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鲜活范本。
更多蛋鸡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蛋鸡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