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全球首个30兆瓦级纯氢燃机示范项目落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在内蒙古投产,吉林大安建成单体产能最大的绿氨生产基地。这些标志性工程的推进标志着中国氢能产业正从技术验证阶段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同期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已形成覆盖制氢、储运、应用全链条的技术体系,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占据超半数产能,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氢能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国家层面通过顶层设计强化氢能战略地位:截至2025年8月,全国累计发布专项政策超560项,22个省份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构建起"央地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政策聚焦三大方向——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下降、推动绿氢储运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场景落地。例如内蒙古通过配套补贴加速绿色氢氨项目投产,吉林依托长时储能需求布局全球最大单体绿氨生产基地,形成差异化产业路径。
在制氢环节,我国已建成全球首个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装置商业运营项目,并完成首条具备掺氢能力的长距离高压管道建设。储运领域深地盐穴储氢库CQ-1井成功开钻,单体存储容量达百万吨级。应用端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突破2.4万辆,加氢站数量超540座,港口机械、重型卡车等场景逐步替代传统能源方案。值得关注的是,8月动工的30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示范工程,首次实现"绿电-绿氢-零碳电力"全链条闭环运行,预计每年可消纳波动性新能源电量超亿千瓦时。
当前我国氢能发展已进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阶段。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650万吨,居全球首位。头部企业在关键环节形成技术壁垒:电解槽制造企业实现单台产能提升40%,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较三年前下降35%。政策环境方面,多地通过"绿电交易+碳市场联动"机制降低用氢综合成本,部分示范项目已实现与天然气平价竞争。但需注意,国际标准互认、装备检测规范等仍存在短板,亟待通过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加速突破。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我国氢能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较化石能源路线高出约40%,储运环节能耗占比超过35%;电解槽动态调节技术尚未完全适配风光波动特性。权威报告指出,2025年需重点突破三大方向:一是通过规模化应用将绿氢成本降至每公斤20元以下;二是完善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与跨境贸易规则;三是加快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
展望
从示范工程密集落地到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中国氢能产业正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撬动能源结构转型。随着绿氢成本曲线加速下行、应用场景不断扩展,预计2030年前将形成涵盖交通、工业、电力系统的千亿级市场生态。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系统性思维,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化机制双轮驱动,在攻克关键技术瓶颈的同时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为全球氢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数据截至2025年8月)
更多氢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氢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