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8月,保险资金对上市银行股的增持动作显著加速。数据显示,年内险资已累计举牌上市公司股票近30次,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7家银行成为主要配置标的。头部机构通过多次举牌锁定高分红、低估值资产,这一策略既反映了市场环境下险资对长期收益的考量,也凸显了银行业绩稳定性和股息优势的核心吸引力。本文结合具体数据与行业动态,解析当前险资增持银行股的战略逻辑及其对未来市场的影响。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银行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截至8月中旬(本文撰写时),保险资金对7家上市银行实施了密集增持。其中,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和招商银行H股各被举牌3次;中信银行、杭州银行、浙商银行、郑州银行分别获得1至2次增持。以农业银行为例,某头部保险公司年内三次举牌其H股股份,持股比例从5%逐步提升至14%以上,累计投入资金超预期规模。同类操作亦出现在邮储银行H股上,该机构通过分阶段增持将持股推升至15%的监管触发线。
银行股持续获得青睐源于其稳定的业绩表现和高股息特征。以农业银行为例,2024年全年现金分红率保持30%以上,每股派现达0.2419元,累计分红总额超846亿元;同时县域金融业务实现贷款与存款双增长,一季度增量分别达到7261亿元和6.45%。此类银行的低波动性资产特性,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为险资提供了抵御市场风险、平滑利润曲线的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被举牌银行普遍呈现"三高一稳"特征:高股息率(平均超5%)、高分红比例(多数达20%-30%)、H股估值折价显著(较A股平均低15-20个百分点),且资产质量稳定。浙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虽面临营收小幅波动,但一季度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38%,拨备覆盖率超170%,显示其风险抵御能力符合险资稳健偏好。
当前市场环境下,险资加码银行业配置具备多重支撑。首先,H股银行估值洼地效应显著,叠加港股分红免征股息税的优势,使同等标的较A股更具成本效益。其次,监管层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了险资作为"压舱石"的角色定位。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盈利增速季环比改善,国有行与城商行表现尤为突出。民生证券分析指出,在长端利率中枢下行背景下,银行股的绝对收益属性契合险资对稳定现金流的需求。预计下半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头部机构或延续"核心持仓+波段增持"策略,重点加码具备区域优势、资本充足率领先的商业银行。
综合来看,2025年险资对银行股的密集举牌不仅是战术性资产配置行为,更预示着两者战略协同的新阶段。随着经济复苏预期增强及存量房贷利率调整逐步落地,银行息差压力有望缓解,进而支撑分红能力提升。数据显示,当前银行业平均股息率已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1.5个百分点,在"资产荒"环境下将持续吸引险资等长期资金流入。
未来,险资或进一步优化持仓结构:在国有大行基础上,择机增持高成长性区域银行与特色化股份制银行。这种双向选择将推动银行业估值修复进程,并为险企提供穿越周期的稳定回报来源。市场观察显示,截至8月已有4家银行被举牌3次以上,预计年内该趋势将持续至全年举牌次数突破40例,创近五年新高。
更多银行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银行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