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呼和浩特乳企引领全国乳业碳中和发展新趋势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乳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作为全球第四大产奶国,我国2024年牛奶产量突破4079.4万吨,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104.8亿元,产业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凭借“中国乳都”优势,通过全产业链低碳实践,为全国乳业绿色转型提供创新样本。
乳业横跨农牧业与制造业,其碳足迹覆盖牧场养殖、加工制造及消费终端。数据显示,上游牧场环节贡献了产业链80%以上的碳排放量,其中奶牛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尤为突出——一头成年奶牛日均甲烷排放量达250-500升,温室效应强度远超二氧化碳。呼和浩特乳企通过改良饲料配方、优化养殖技术等手段,在源头大幅降低牧场碳排放。
内蒙古实践案例:
在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1.2万头奶牛的“低碳生活”依托于科学管理方案——添加海藻粉与益生菌饲料可减少甲烷排放约30%,基因筛选培育低甲烷排放品种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同时,牛粪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和牧场铺垫材料,形成种养循环闭环。
从牧场到工厂的“最后一公里”,乳业加工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能效跃升。呼和浩特健康谷智慧园区内,液态奶生产线采用热能回收系统,每年节约标准煤5000余吨;改良杀菌工艺使单条产线年节电超90万度(相当于900个家庭年用电量)。
包装轻量化革新:
牛奶产品包装材料持续“瘦身”,碳排放降低20%的同时保持功能性。例如某款“碳中和”牛奶通过优化纸盒结构,每10盒减少8.5千克碳足迹,接近一棵树全年固碳能力。
乳业碳中和需全产业链联动。呼和浩特以伊利、蒙牛为龙头,带动近200家上下游企业构建绿色生态。通过供应商碳排放管理平台,乳企优先采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包装材料与物流服务;在种植端推广“牧草-牛奶”联产模式,利用牧场周边土地种植牧草既吸收二氧化碳又保障饲料供应。
数据印证成效:
截至2025年8月,内蒙古已建成5家乳业零碳工厂,推出6款碳中和产品。这些实践不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更推动消费者偏好转向绿色消费——健康谷景区内“碳中和”牛奶、奶粉等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40%。
尽管我国乳业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仍需突破技术瓶颈与标准体系完善。行业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强牧场甲烷减排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建立统一的乳制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三是通过“以旧换新”等激励机制引导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
从一盒牛奶的低碳旅程可见,中国乳业正以呼和浩特为标杆,在养殖、加工、消费全链条重塑产业生态。随着2025年全球气候治理压力加大,中国乳企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不仅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更将绿色价值注入每一滴牛奶,为全球乳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更多牛奶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牛奶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