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我国鞋出口形势分析

我国鞋出口形势分析

2012-01-01 11:46:09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进口市场的机会
  
  近年随着全球制鞋业产品转移及局部结构调整以及欧美等主要国家市场经济的好转,全球鞋类产品进口市场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为各鞋类产品输出国提供的良好的发展机遇。北美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对于鞋类产品出口国而言是最好的市场,市场规模大,增长平稳,且没有贸易保护障碍。欧盟市场虽然规模大,但存在贸易保护,针对中国和越南进口的鞋产品在取消配额后又重新征收反倾销税。近年中南美洲和非洲的鞋类产品进口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鞋类产品出口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如将欧盟视为整体市场,依据各国家及地区的官方统计测算,中国鞋类产品在全球鞋类产品进口市场的份额从2002年的约54%上升至2005年的60%左右,越南鞋类产品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约6%上升至2005年的8.3%左右,考虑到欧盟国家从意大利的进口,意大利的鞋类产品在全球鞋类产品进口市场的市场份额2005年约在9%左右。与2002年相比下跌了约2个百分点。
  
  在各主要的鞋类产品进口市场中,除个别国家外来自中国的鞋类产品已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在欧盟市场,受到反倾销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鞋类产品寄希望继续通过低价策略大幅扩大市场份额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应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并改善对采购商的服务体系、与当地营销渠道进行紧密合作、巩固与老客户的合作关系等手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提高出口的利润。
  
  出口市场的威胁-国际竞争对手
  
  对于鞋类产品而言,产品输出国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南美洲,主要的国家有中国、意大利、越南、西班牙、巴西、葡萄牙、罗马尼亚、印尼、印度、泰国等,出口增长较快国家有中国、越南、印度和罗马尼亚。近年随着产业的进一步转移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鞋类产品输出的重心有进一步向亚洲集中的趋势。
  
  意大利
  
  意大利是传统的制鞋及鞋类出口大国,近年鞋类产品的出口基本呈平稳增长的趋势。2005年鞋类产品出口额为90.4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 2.7%,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26.2%。意大利属欧盟国家,其超过半数的鞋类产品出口到欧盟其他国家。2005年意大利向欧盟其他国家鞋类产品的出口额占其当年鞋类产品出口总额的54.5%,而2004及2003年这一比例分别为54.5%和55.2%。对于非欧盟国家而言,意大利鞋产品主要出口的国家及地区有美国、罗马尼亚、瑞士、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中国香港等。2005年意大利向上述7国的鞋类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1.1、6.2、4.5、4.0、2.6、1.1和1.0亿美元,分别占到当年意大利鞋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2.3%、6.8%、4.9%、4.4%、2.9%、1.3%和 1.1%。与2004年相比,意大利向俄罗斯、日本和中国香港的鞋类产品出口额分别增长了12.8%、1.9%和9.4%,向美国、罗马尼亚、瑞士及加拿大的出口额则分别下降了15.2%、0.5%、4.6%和5.7%。
  
  2005年意大利出口成品鞋2.5亿双,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12.6%,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33.1%。2005年意大利向欧盟国家、美国、瑞士、俄罗斯、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出口成品鞋的数量分别占其当年成品鞋出口总量的70.8%、10.6%、3.9%、2.2%、1.6%和1.5%,2005年在意大利出口的成品鞋中,6401至6405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15.2%、68.0%、7.7%和3.8%。另外,2005年意大利成品鞋出口的均价为30.5美元/双,与2004年相比上涨了 11.7%,与2000年相比上涨了82.5%。
  
  由此可见,意大利鞋类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在欧洲。虽然近年其鞋类产品的出口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出口产品的均价在不断上涨,说明意大利鞋类产品的出口进一步趋向高档产品。
  
  越南
  
  越南是全球鞋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2005年鞋类产品出口额为30.1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1.9%,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 105.0%,翻了一倍多。越南鞋类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是欧盟、美国和日本,越南向上述市场鞋类产品的出口额分别占其鞋类产品出口总额的60.0%、20.0%和3.0%。另外,2005年在越南出口的鞋产品中,运动鞋、女鞋、休闲鞋分别占67.0%、19.5%和7.0%。
  
  欧盟是越南鞋类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根据欧盟统计,2005年欧盟25国从越南鞋类产品的进口额为26.1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4.0%。在欧盟市场上,越南的鞋产品与中国产品形成竞争。越南的鞋产品(按金额计)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从2003年的20.6%下降至2005年的17.1%,而中国鞋类产品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从2003年的25.3%上升至2005年的39.1%。
  
  在数量方面,2005年欧盟从越南进口成品鞋 2.7亿双,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9.4%,市场份额(按成品鞋数量计)从2003年的19.6%下降至2005年的13.8%。欧盟主要从越南进口皮面鞋,2005年欧盟从越南进口的皮面鞋(6403)的数量为1.3亿双,占到其从越南进口成品鞋总量的47.2%,其后依次是6402,占到 29.5%,6404占到21.0%。
  
  在美国市场上,随着美国与越南贸易关系的改善,美国从越南进口鞋类产品逐年迅速增长。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从越南鞋类产品的进口额从2000年的1.2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7.2亿美元,6年间增长了5.8倍。
  
  2005年美国从越南进口鞋类产品的金额占到当年美国鞋类产品进口总额的4.0%。在数量方面,2005年美国从越南进口成品鞋6792万双,与 2004年相比增长了43.45%,其中6403的进口占到美国从越南进口成品鞋总量的58.8%,其次是6402,占到29.0%。
  
  另外,2005年日本、加拿大、土耳其、韩国、澳大利亚、南非、俄罗斯、巴西从越南的鞋类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3亿美元、1.0亿美元、4955.6万美元、4690.6万美元、3510.9万美元、3262.9万美元、2493.1万美元和1734万美元,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9.7%、38.2%、52.3%、27.0%、16.6%、53.1%、77.3%和259.1%,增长较为突出的是巴西和俄罗斯。
  
  2005年包括欧盟和美国在内上述10个国家和地区从越南的进口额合计为37.3亿美元,与2004年和200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0%和26.0%。
  
  巴西
  
  近年巴西的鞋类产品出口呈平稳增长的趋势。2005年巴西鞋类产品的出口额为19.8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仅增长了4.2%,主要的出口市场仍是美国,2005年向美国出口额为9.5亿美元,占其当年鞋类产品出口总额的47.9%,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7.6%,向其它主要市场欧盟、阿根廷、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出口分别占其总出口额的23.1%、5.9%、3.0%和2.6%。与2004年相比巴西向欧盟、阿根廷和加拿大的出口分别增长了 34.7%、8.1%和1.6%,向墨西哥的出口则下降了17.4%。在鞋类产品贸易中,巴西实现了较大的贸易顺差。
  
  2005年巴西出口成品鞋1.9亿双,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10.7%,其主要出口的品种为6403和6402。2005年上述两类产品的出口量分别占到巴西成品鞋出口总量的55.0%和30.5%。当年,巴西向美国、阿根廷、墨西哥和英国的出口量分别占成品鞋出口总量的39.8%、7.5%、5.8%和 5.7%。
  
  2006年前三季巴西鞋类产品的出口额为14.9亿美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其向美国市场的出口继续呈下降的趋势,同比下降了8.6%,向欧盟的出口同比增长了12.3%,达到4亿美元,这应与欧盟对中国和越南的皮鞋实施反倾销措施有关。由于欧盟对产自中国和越南的皮鞋征收反倾销税,巴西向欧盟的鞋类产品出口呈现了量增价升的势头。
  
  另外,近年巴西向南美一些国家鞋类产品的出口呈快速增长的势头。与2004年相比,巴西向阿根廷、委内瑞拉、巴拉圭和哥伦比亚鞋类产品的出口分别增长了8.1%、50.3%、9.1%和44.5%,而2006年前三季巴西向上述四国鞋类产品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15.2%、64.1%、24.3%和30.0%。
  
  此外,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鞋类产品出口近年发展平稳,2005年鞋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1.7和16.1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分别下降了5.1%和2.6%。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鞋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国家,2005年鞋产品向欧盟25国的出口分别占其鞋产品出口总额的75.4%和85.4%。罗马尼亚的鞋类产品出口近年呈平稳增长的趋势,2005年鞋类产品出口总额为15.9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5.2%,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02.5%。罗马尼亚的鞋类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到欧盟国家,2005年其向欧盟国家鞋类产品的出口额占到了当年其鞋类产品出口总额的98.3%。另外,印尼的鞋类产品出口近年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趋势。2005年印尼的鞋类产品出口额为14.3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8.2%,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14.6%。印尼鞋类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是欧盟、美国和日本,2005年印尼向上述市场的鞋类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到当年其鞋类产品出口总额的42.2%、33.1%和6.2%,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2.2%、0.7%和20.4%。
  
  中国鞋业出口的比较优势
  
  总体因素
  
  工业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广州、温州、泉州、成都四大主要制鞋基地和相应的材料市场及相关配套企业,围绕制鞋、鞋材生产、生皮加工、鞋五金配件和鞋样开发设计等诸多的相关产业也发展成熟,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这种产业的集聚为企业创造了很多竞争优势,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产业链内充分的社会分工,每个环节都达到较高的熟练程度,形成较高的整体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鞋业的整体竞争力。另外,我国有充足的劳动力,为制鞋行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形成了稳固的工业基础。
  
  劳动力成本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鞋业劳动力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成品鞋的成本中劳动力成本的比重仅次于原材料成本。通过对沿海和内地多家制鞋企业调查,制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5%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人口大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从人口结构来看,我国有18-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优势,这种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丧失。从劳动力素质来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相对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同时,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也使得普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劳动力成本低是我国鞋类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是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之一。
  
  产品价格与质量优势分析
  
  2006年我国鞋类产品出口中皮鞋的出口平均单价为6.30美元/双,塑胶鞋的出口平均单价为1.86美元/双,纺织面鞋的出口平均单价为2.01美元/双。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出口鞋类的价格明显低于意大利、西班牙、巴西、日本、韩国等国家,有些甚至低于越南、泰国等国的出口产品价格,显示出较强的价格优势。
  
  随着制鞋技术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制造工艺的改进、鞋类材料质量的提高以及工人素质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皮鞋、塑胶鞋、纺织面鞋在加工质量方面已经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从出口检验情况看,产品的开胶率、勾心抗弯刚度、剥离强度、耐折牢度、耐磨性能、标识等均能符合出口国家的标准规定。
  
  生产区域优势分析
  
  广东
  
  多年来广东制鞋业一直占据着我国制鞋业的龙头地位。广东鞋业市场主要分布在广州、东莞、惠东、南海、中山、鹤山等几大城市,占全省鞋业市场的85%以上。
  
  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快速发展,广东的鞋类产量占全国的1/2,占全世界的近1/3左右,鞋的产量已超过了全球十大制鞋国中的印度、印尼、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等亚洲五国的总和。
  
  广东具有全世界最为庞大和完善的制鞋产业链,形成了广州(白云区)、惠东(吉隆、黄埠)、东莞(厚街)、深圳(龙岗)、鹤山(沙坪)、南海(平洲、里水)、潮州(揭阳)等一批鞋业生产基地,拥有花都狮岭、中山、茂名(高州)、南海(罗村)、江门(新会)等一批皮具箱包、劳保手套、制革、鞋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广州站西路的鞋业商圈和梓元岗的皮具商圈则分别是各自领域全球最大的贸易批发市场,加上东莞、深圳、惠东等地各类专业市场,形成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广州价格。
  
  泉州
  
  泉州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旅游鞋生产基地。
  
  泉州拥有4000多家制鞋企业,从意大利、日本、台湾等地引进的数百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数千台塑胶成型注射机和各种制鞋专用设备,能够生产各类男女时装皮鞋(靴)、户外休闲鞋、运动鞋、工作鞋、布面胶鞋、沙滩拖鞋、凉鞋、各类童鞋和传统绣花鞋。还有一批生产TPR、PU、PVC、MOTO、橡胶、各种鞋用原辅材料的企业,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年需求量达数百亿元的鞋材、鞋机和技术市场。
  
  地利优势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著名的侨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我国著名运动鞋生产基地晋江即在泉州的管辖范围内。泉州凭借其地理优势,成为福建省发展最快、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制鞋业是泉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品牌优势
  
  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市场开拓能力及适应市场的营销策略,借鉴世界名牌的发展之路,泉州制鞋业创出了一批国内知名的运动鞋品牌。
  
  配套优势
  
  泉州的制鞋业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蓬勃发展。晋江市陈埭镇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鞋业重镇,制鞋企业多达千余家,鞋材市场的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国内著名鞋机、鞋材厂商纷纷也在此落户,有力地促进了泉州鞋业的发展。此外,安海的制革业、百崎的橡胶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现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制革基地、集控区和主要橡胶鞋底生产地。
  
  商机优势
  
  为促进泉州鞋业的不断发展,自1999年起,该市每年都举办晋江鞋业博览会,每届博览会有数千家泉州本地和境内外的制鞋企业、经销商以及来自意大利、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菲律宾、匈牙利等国家的鞋业同行、代理商参会,为泉州鞋业的发展提供了与海内外同行客商合作的良好商机。
  
  温州
  
  温州是我国的制鞋基地,有中国鞋都之称,现有制鞋企业4000多家,制革企业1000多家,生产企业多且集中。国内外许多批发商选准温州为采购地也不断地提升温州鞋的形象及制造水准。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州鞋业已经从80年代的纯手工生产发展到了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企业与企业之间已不再单纯是产量和规模的竞争,而是品牌、形象和实力的竞争。
  
  品牌优势
  
  经过10余年的努力,温州市目前已拥有4个中国名牌、9个中国驰名商标,获得真皮标志佩挂商标的皮鞋企业达20多家,占全国皮鞋企业的30%。越来越多的温州皮鞋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进入国际市场。
  
  配套优势
  
  分工协作、配套成龙的工业化生产使得温州鞋业得以迅猛发展。目前,温州市已形成了国内先进的配套生产体系:有乐清白石的鞋底生产基地、永嘉黄田的鞋饰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达30亿元的河通桥鞋料市场、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生皮市场、皮革机械市场和皮革化工市场。此外,温州市还建立了专业的设计机构、信息机构和展览机构等。
  
  人才优势
  
  温州鞋革行业有一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锻炼出来的企业家和营销人员,他们敢于投入、敢于拼博、敢为人先。十几万人的营销大军遍布世界名地,开拓温州鞋类产品的海外市场。另外,温州大学、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机制优势
  
  温州的制鞋企业在上世纪90代初就以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为主而异军突起,成为全行业的生力军。这些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灵活、市场适应力强、劳动生产率高、开发创新快,使温州制鞋工业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成都
  
  成都鞋业在50、60年代以生产劳保鞋、马靴、单靴、工业专用鞋以及部分民用皮鞋为主。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私营鞋厂发展迅猛,1995、1996年间达到顶峰。
  
  成都现有制鞋企业3000多家,具有中型以上生产规模的企业占10%左右。与广州、温州的大厂相比,成都的鞋厂规模小但很灵活,适合生产小批量的时尚产品。产品以中低档女式皮鞋及童鞋为主。
  
  四川是一个畜牧业大省,养猪业发达,盆地周边拥有牛羊等丰富的皮革资源,为制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近年来成都鞋类出口量也逐年增加,在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和欧盟国家都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我国鞋类出口竞争力的劣势分析
  
  国内方面,我国鞋类生产存在着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产业链低端、研发、品牌及营销投入不足等问题。
  
  行业恶性竞争严重
  
  多年来,我国制鞋业一直以典型的粗放经营模式发展,低价竞销现象严重。目前我国鞋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大大超过市场的容纳能力,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市场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为了生存,企业不得不猛挤出口这座独木桥,压价竞销。据美国统计局统计,2006年在美国成品鞋市场上,我国鞋类产品占其进口鞋市场的86.1%,金额占72.8%,每双鞋平均价格只有6.62美元/双,不足意大利鞋(平均43.1美元/双)的1/6,不足巴西鞋(平均 13.36美元/双)的1/2,比越南鞋(平均10.56美元/双)低37.3%,比泰国鞋(平均12.43美元/双)低46.7%。粗放经营、以量取胜的做法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制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研发力量不足、人才匮乏
  
  我国制鞋业科技力量薄弱,科技进步贡献率很低,科研、开发、设计、信息等方面的人才及相关的软硬件匮乏。制鞋企业多为低水平重复,自主设计比重小,舒适性、功能性新产品的研究与国外差距很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低价竞争使得我国制鞋业根本无力顾及科技的投入,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人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科技人才的不足。我国的私营企业大都是家族式的,企业管理者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我国制鞋企业的营销人才,尤其是跨国营销人才更是奇缺,这对我国鞋企业发展、壮大、走向国外市场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科技研发人才的不足使我国制鞋业缺少自主设计、研发。因此,我们的竞争优势仍是低水平的价格优势、数量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
  
  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目前我国鞋类产品已经有了中国名牌、驰名商标等,但这些品牌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很低。世界知名品牌鞋的原产地基本上都是中国,都是国际品牌在中国做贴牌加工的,中国企业只负责生产。由此看出,我们有很强的加工生产能力,但没有市场认可的自有品牌。
  
  出口市场过度集中
  
  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也是造成我国鞋类出口价格低的原因之一。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香港是我国鞋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占我国鞋类出口总量的88%,而且出口香港的产品也被转口到美国和欧盟。
  
  提升我国鞋类出口竞争力的战略思路
  
  根据我国十五期间鞋类生产、出口历史及现状,十一五期间鞋类产品出口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鞋类出口竞争力以及鞋类出口主要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等五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十一五期间,提升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总体战略思路是:保持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鞋类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战略,提升以自主品牌建设为动力的高附加值鞋类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提高以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出口鞋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鞋类产品出口市场体系。完善促进鞋类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提升我国制鞋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全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保持鞋类出口比较优势
  
  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20世纪后期,我国借助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鞋类生产国。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开始逐渐上升。十一五期间,我国要保持鞋类产品原有的竞争优势基础上,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推进产业在国内的梯度转移,防止向印度、巴基斯坦、泰国、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过度转移。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目前,我国鞋类产品出口仍以数量增长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制鞋行业要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做大做强自主品牌,改变中国只是世界加工厂的局面,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加强品牌建设,支持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同时,引导国内企业同跨国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收购国外企业或品牌,通过品牌合作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培育出3~5个鞋类国际知名品牌和30个中国知名品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20%。
  
  推动鞋类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出口鞋类产品因劳动、安全、环保标准等问题,引发了国外技术贸易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鞋类出口。扩大鞋类出口、保持国际竞争,不仅要保持劳动密集型鞋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更要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全面提升我国鞋类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鞋类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
  
  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市场体系
  
  我国鞋类出口高度依赖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和俄罗斯等传统市场,易于引发国外反倾销等贸易限制。在十一五期间,制鞋行业要逐步调整鞋类出口市场结构,在保持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
  
  优化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工
  
  对于当前鞋业正遭遇的出口困境,也可视为鞋业产业整合的开始。台湾曾是全球最大的制鞋基地,最终通过产业整合实现了最低成本制造,创造出核心竞争力。即使在今天,台湾鞋业以其品牌和技术优势,仍在祖国大陆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继续发展。
  
  因此,中小企业放弃整鞋的生产,而改为专门生产某一零部件,或专攻一道工序,是产业分工细化的趋势使然,将使整个鞋业产地的产业成本逐步降低,从而增强地区竞争力。
  
  少数龙头企业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大量中小企业围绕它们配套生产,最大化地降低成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最有竞争力的运动鞋,这就是产业整合的结果。但这种产业整合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当大量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困境时,整合也就自然开始。 

更多鞋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鞋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