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商用车转乘用车挑战巨大 拟五年内实现盈利化发展

商用车转乘用车挑战巨大 拟五年内实现盈利化发展

2014-01-01 11:32:02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据中国报告大厅了解:又一款配有“牛头标”的车型进入中国汽车市场。

  2013年12月26日,潍柴集团发布全新汽车品牌“英致”。未来,潍柴轻型车领域的产品将都归属在英致品牌下。

  在发布会现场,潍柴集团执行总裁张泉向记者表示,英致品牌是潍柴在轻型车业务领域打造的首个品牌,标志着潍柴汽车正式进入轻型车市场。

  2012年9月,记者报道了潍柴集团将于2013年底发布乘用车品牌,2014年将推出首款小型SUV车型的消息。在英致品牌发布之后,潍柴汽车高层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潍柴将在轻型车市场每年上市一款车型,并不排除此后进入轿车市场的可能性。

  按照潍柴集团预期,轻型车板块最迟五年实现盈利。实际上,由于商用车市场面临市场整体下滑的严峻环境,转向乘用车市场已成为有前瞻性的必然选择。

  差异化布局乘用车

  “这个世界并不需要多一家汽车公司,而是需要一个不一样的汽车品牌。”这是另一个汽车品牌观致打出的广告语。

  当潍柴历经四年打造的全新轻型汽车品牌“英致”发布时,中国汽车市场到底是否需要一个全新的品牌,或者说英致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胜算有多大,成为发布会现场最大的疑问。

  对此,潍柴汽车总经理叶子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是留给强者的,先进入者不一定赢到最后。

  他认为,潍柴轻型车是这个市场的强者。“中国汽车市场不会停留在2000万辆规模,3000万、4000万都是有可能的;其次,在资本市场,依托潍柴动力(000338,SZ)以及潍柴集团的优势,完全可以支撑轻型车的后续发展;最后,潍柴轻型车的人才储备来自福特、北汽等众多国内外汽车企业,乘用车领域经验丰富。”

  对此,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很大,但是竞争异常激烈。近年来,汽车品牌的分化已经基本完成,因此,现阶段进入,成功性可谓“微乎其微”。

  实际上,潍柴谋求进入乘用车领域为时已久。

  2009年,潍柴动力收购了重庆嘉陵川江公司80%的股份,取得了乘用车生产牌照。2012年,潍柴动力全资收购嘉陵川江并将其更名为潍柴汽车。

  潍柴汽车位于重庆的生产基地总投资超过50亿元,一期产能规划10万辆,将于2014年初建成投入使用。潍柴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整车领域,潍柴未来将形成以江苏扬州为核心的商用车布局,以及以重庆为核心的乘用车布局。

  按照规划,潍柴汽车有“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第一步是搭建平台,完成生产结构、产品规划、人员体系、供应链匹配以及渠道拓展方面的布局,在细分市场“立足”;第二步是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英致品牌的“跨越式发展”;第三步即完成国际化。

  “中国轻型车市场总量是很大的,英致品牌定位于细分市场,走差异化的道路,在细分市场上领先。”叶子青表示。

  拟五年内实现盈利

  “潍柴在轻型车领域做差异化,定位精品车型的路线。”潍柴汽车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谢凤高向记者表示,三、四线城市是潍柴汽车的主攻市场,同时渠道模式将更为灵活。

  据记者了解,从2014年开始,潍柴汽车将以每年上市一款车型的速度布局市场:2014年上半年,英致品牌旗下首款车型即将上市,即一款小型SUV;2015年,首款MPV车型将上市;此后,皮卡系列车型将陆续上市。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杨再舜告诉记者,对于潍柴集团而言,做大做强是必然选择,进入乘用车板块是其布局全产业链的重要一步。但是,在这一战略中,挑战大于机遇。

  杨再舜表示,乘用车行业需要持续大规模投资,这是挑战之一;另外,在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上,潍柴能否达到乘用车市场的标准也是关键。商用车市场与乘用车市场明显不同,这种跨界投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据记者了解,潍柴汽车计划最迟五年内实现盈利。对此,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汽车研究中心咨询总监李子良告诉记者,对于单一车型实现盈利是可行的,但对于潍柴汽车这一企业,五年内实现盈利的难度较大。

  实际上,布局乘用车,此后期待通过兼并重组成为重要利润支撑,是潍柴动力弥补传统业务的重要战略。

  潍柴动力2013年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实现收入12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8%,环比减少30%;实现净利润6.2亿元,同比增长21.2%,环比减少51.2%。

  民族证券分析师曹鹤指出,潍柴在收购陕重汽、法士特之后,各方面运作都不是很顺利,对扬州亚星的收购也并不成功,企业并没有很大地提升。潍柴应该首先解决这些已收购企业的问题。

  李子良也认为,在全球独立发动机企业市场机会不断减小的情况下,潍柴仍坚持做大传统模式。同时,为了保证利润的持续提升,潍柴通过各种方式“吃补药”,而不是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阅读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3-2020年中国汽车销售行业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商”转“乘”挑战巨大

  对于商用车和乘用车需求方面的差别,叶子青用了一句话概括:“消费者买了以后用来赚钱的是商用车,而有钱之后买的是乘用车。”

  截至目前,中国传统商用车企业布局乘用车领域并无成功先例。李子良分析认为,商用车主要提供功能需求,而在乘用车市场,品牌带来的情感需求更为重要。商用车企业的思维是布局乘用车的一大掣肘。

  李子良告诉记者,潍柴布局乘用车,是继上一轮以江铃汽车、黄海汽车为代表的商用车企集中转型乘用车后,商用车领军企业的又一轮发力。

  据了解,潍柴之外,福田汽车、黄海汽车都建立了乘用车生产基地。另有传闻称苏州金龙、厦门金龙也都有进军乘用车市场的规划。

  商用车此次集体发力乘用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用车市场正面临成长瓶颈。2011年开始,商用车市场便进入下行周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商用车销售370.83万辆,同比增长7.15%,低于汽车行业销售平均水平。

  “乘用车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模式,受到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较少。”叶子青向记者表示,乘用车领域的发展空间较大,也是潍柴布局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对于这一轮商用车集中转向乘用车的布局,李子良并不看好。他表示,商用车企在进入乘用车市场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和品牌等诸多挑战,要获得市场并不容易。“简而言之,两个产业并不是一个逻辑。”

  根据预期,商用车企业这轮布局有望在五年左右看出成效。在转型过程中,对于市场的判断,以及能否放下传统思维,按照乘用车市场的逻辑布局,将至关重要。

更多商用车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商用车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