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柯达归来 争食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前路未明

柯达归来 争食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前路未明

2014-01-01 12:11:54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2013年英国柯达退休金计划(KPP公司)收购伊士曼·柯达公司的个性化影像和文档影像业务,创立了柯达乐芮(Kodak Alaris),注册资本为12亿美元。脱胎于“老柯达”,柯达乐芮与仅剩商业影像业务的“新柯达”相互独立,两家公司同时拥有“柯达”品牌的使用权。此番回归,柯达似乎有备而来——押宝中国市场、搭车移动互联网……然而,江湖早已变了模样,柯达也早已不是曾经叱咤风云的黄色巨人,而只是一家普通的影像公司。面对如此光景,或许柯达只能无奈地喟叹一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柯达归来

  押宝中国市场

  近日,上任还不足三个月的柯达乐芮首席执行官(CEO)Ralf Gerbershagen率领公司几乎全部的高管人员访问中国市场,并在中国上海设立了分公司——柯达乐芮(上海)贸易有限公司。由此,柯达乐芮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正式启动。

  Gerbershagen 是在今年4月1日加盟柯达乐芮的,在此之前,先后在西门子、松下、摩托罗拉等多家科技企业任职。此外,柯达乐芮访华团中还包括首席财务官(CFO)Gibbons、文档影像部总裁Kruchten、负责团队搭建的Fisher以及担任公司顾问的叶莺。其中,Gibbons全程参与了KPP 从伊士曼·柯达公司收购相关业务;Kruchten自1981年就加入老柯达,在老柯达的现场管理、产品管理、存储产品业务和商务影像系统等多个部门担任过领导;而叶莺则曾担任老柯达北亚区主席兼总裁。



  从访问团如此大的阵仗规模,可以看出柯达乐芮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Gerbershagen表示,“中国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占领中国市场对柯达乐芮的成功至关重要”。

  从柯达乐芮方面了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在柯达乐芮的业务中占据1/4的比重,中国区的员工是全球第二多的,并在北京、上海、厦门、香港等多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柯达乐芮在上海和厦门拥有两座工厂。其中,上海工厂负责扫描仪的生产,并且配备一个研发中心,而厦门的工厂负责感光相纸和热敏相纸的分装,这些都是老柯达留下的资产。

  在柯达乐芮看来,中国是其业绩增长的重要市场。例如,相比2013年,中国市场扫描仪业务的增长幅度高达60%。另外,柯达认为,作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地区也存在庞大的手机打印业务增长潜力。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指出,从目前国内的商务影像领域来看,市场潜力还有待深入挖掘,这对柯达乐芮来说自然是个需要把握住的有利时机。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2年中国彩色打印机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前景深度分析研究报告 》了解到,目前国内彩色文档在商务应用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用户对彩色打印的需求也在增长,包括爱普生、佳能、惠普、联想等在内的厂商都在加码发力中国市场。

  搭车移动互联网

  除了领导班子的搭建、瞄准中国市场,柯达乐芮此次重新出发,还将触角伸向了手机照片即时打印领域,推出了新的零售业务——柯达即时印。而这项业务也是Gerbershagen履职CEO以来花费精力最多的工作。

  柯达乐芮工作人员介绍称,手机用户下载并安装柯达乐芮的一款应用软件(App),通过WiFi连接,即可在柯达即时打印服务点打印出智能手机上的照片。该项业务使柯达乐芮的产品线扩展至互联网、移动及社交领域,抓住了利用智能手机技术发展影像业务的良机。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柯达乐芮的计划,未来一年内将在中国设立3000个服务网点,向用户提供柯达即时印业务。运营模式主要是与场所提供方合作,面向用户收费,按一定的比例将收费返给合作的场所提供方。柯达乐芮认为,用户在这些场所的空闲时间较多,是手机即时打印业务的最佳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Gerbershagen还透露,柯达乐芮与新柯达也会进行合作,在同样作为老柯达“遗产”的线下柯达冲印店内开展即时印业务。另一方面,即时印还有望与包括美图秀秀、Camera 360等美图软件提供商进行合作,用户使用美图软件对所拍摄的照片进行编辑修改,然后通过柯达乐芮即时印的App找到附近的线下店打印。

  不难看出,或许正是从老柯达错失了数码成像浪潮的挫败中吸取了教训,柯达乐芮试图顺应当前智能手机普及的趋势,欲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浪潮。

  宇博智业研究中心了解到,柯达乐芮目前的业务大致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文档影像业务(DI)和个性化影像业务(PI)。文档影像业务主要涉及文档信息采集和管理,而个性化影像业务致力于提供图片输出设备,主要面向那些为普通消费者和专业摄影师提供服务的零售、专业及大型冲印店。其中在企业级市场,柯达乐芮与中国的前五大银行及一些地方银行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叶莺表示,伊士曼·柯达分拆为柯达乐芮与新柯达之后,船小好调头,有利于在多变的互联网时代生存。

  江湖地位今非昔比

  尽管柯达乐芮蓄势待发,将“柯达”品牌重新带回国内公众视线中,但对比昔日拥有“喝退百万雄兵”威力的柯达,此情此景不免引起业界一片唏嘘哀惋。

  柯达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81年,美国银行职员乔治·伊士曼发明出胶卷,后推出小型口袋照相机“柯达一号”,这个毫无意义、只是为了容易记忆的单词“柯达(Kodak)”开启了摄影大众化的历程。业界评价,柯达把普通大众从“谜一样”的摄影技术和暗房中解放出来,使没有拍照经验的人也能使用相机。

  几乎成为“胶卷”代名词的柯达,迅速攫取了全球2/3的市场份额,是毫无争议的绝对霸主。1930年,柯达占全球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赚取了90%的行业利润。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1981年,柯达的总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02年,柯达全球营业额增至128亿美元,全球员工规模也达到了7万人的庞大体量。

  与此同时,柯达亦风风火火地进入了国内市场,斥资投放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语“分享时刻,分享生活”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语。1994年,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正式进入国内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国内的柯达冲印店已接近8000家。



  规模日益庞大的同时,一场数字化的影像浪潮悄然而至,柯达的好日子也步入了尽头。受传统思维的束缚,作为数码相机的发明者,老柯达并未感觉到这场变革的来临,等它觉醒、放弃胶卷向数码相机转变时,一切都已来不及。自1997年以后,除了2005年外,柯达再无盈利记录,市值更是在十年间蒸发了九成。终于 2012年1月4日,柯达收到了来自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通知,面临被摘牌的风险。半月后,柯达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不过破产保护只是权宜之计,这家百年企业并不甘心破产,通过裁员、出售专利资产等一系列措施谋求自救,在去年9月底脱离破产保护。随后,柯达也就变成了柯达乐芮与伊士曼·柯达两个独立公司。

  显然,经历了生死劫难的柯达已元气大伤,属于柯达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柯达衰落的过程,正是佳能、尼康等日系相机厂商这些“后生晚辈”们冒头崛起的时候,“前浪”终于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了。

  突围之路难言乐观

  柯达此次以新面貌归来,并非我们在好莱坞电影中十分熟悉的“王者归来”。柯达乐芮需要重新出发,从曾经的市场霸主转变为争抢市场份额的影像公司,尽管船小好调头,但柯达能否再成为一个具备挑战力的品牌还是个未知数。

  从柯达乐芮倾力打造的即时印业务,可看出柯达在努力向移动互联网靠拢。然而,手机即时打印领域要形成用户的刚性需求并不容易,这意味着未来能否形成较大优势还很难说。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表示并不看好手机即时打印行业的发展前景。

  李易指出,一方面,配备前后双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普及,几乎每个用户每时每刻都在生产照片,这一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而这些海量照片的主要应用场景在互联网,如微信、微博、群聊等社交应用,对打印的需求实际并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在办公领域和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机构,照片的应用向电子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在大众消费市场,手机即时打印很难成气候。除此之外,手机即时打印技术门槛很低,厂商在此领域也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即时印业务难形成规模,在柯达乐芮营收结构中的比重也不会太高。柯达未来最大的发展空间还是B2B企业级市场,如婚纱影楼、博物馆、医疗等领域。”李易如是说道。

  无独有偶,陆刃波认为,手机即时打印设备或将局限于数码发烧友或部分办公领域的小众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B2B企业级市场,柯达乐芮也已很难坐拥“一枝独秀”的光荣,在这一领域,惠普、佳能、爱普生以及国产厂商联想等都如狼似虎,欲抢食企业市场的大蛋糕,市场竞争正在逐步升温。在这种情况下,成立仅一年时间的柯达乐芮能否从容应对,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市场的验证。


更多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