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附加值是指在土地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科技创新和有效劳动所实现的土地新增值,即附加在土地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在当前土地面积只减不增的现状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对于提升土地的附加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广西博白县径口镇的实践为例,对如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土地附加值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土地增值的做法及成效
进年来,博白县径口镇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土地附加值为切入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实现了农村土地附加值的大幅度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1、抓好示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通过宣传发动、农民自愿、行政引导与技术服务相结合,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办法,抓好示范样板建设。一是建好生产基地。大力建立免耕抛秧示范样板、法国豆种植示范样板、糖蔗种植示范样板等,示范面积0.33万亩。二是抓好技术创新示范。突出超级稻示范样板建设,在一些村采用目前超高产栽培中较有成效的强化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经自治区农业厅组织专家验收,示范片平均亩产727.4公斤。在冬季马铃薯开发中,重点抓好径口镇茶根村示范点。同时,充分利用和调动县、乡农业干部、村农技员等科技力量,结合百万农民党员大培训、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三免”技术进农家等活动的实施,开展深入乡村的技术培训,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培训,把技术传到千家万户,为发展规模效益农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突出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抓好林业建设。加快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加快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做强做大林产化工产业创造了条件。围绕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建设具有特色的粮食、水果、养殖、糖蔗、经济林等一批生产基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全镇粮食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高效农业产业带。
3、打造品牌,壮大农业加工业。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鼓励农民种植糖蔗等经济作物,积极发展食品罐头、制糖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办法,立足特色优势产业,聚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办法,建设了一批辐射带动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4、建立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增强农业发展能力。通过开展诚信帮扶活动和“结对子”、“交朋友”等活动,积极创建多种模式发展农业经济。①创建“支部+协会+农户”模式。针对一些地方的农户还存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规模不大的实际,根据各地的种养习惯,将一些项目相同、行业相近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规模经营,成立专业协会,把支部建在协会上,把独立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共同闯市场。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9个,协会组织成为了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桥头堡。②创建“支部+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模式。该镇在芒竹编、日用陶瓷、食品罐头、制糖造纸、林木化工、烟花爆竹等行业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根据各地的传统和经验,积极探索扩大生产规模的途径,把支部建在企业产业链上,形成“一个支部 + 一个公司”带富“一片农户”的发展模式。③建立”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各地的不同实际,以支部为阵地,以党员为先锋,因地制宜选择优良特色种养品种,通过“试点先行,基地示范”的方式,切实搞好产前、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销售服务,有针对性地在每个村发展一个品种或多个品种,并将该品种做强做大,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实施“一村多品”战略,使养鸡村、瘦肉型猪村、制种村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农业专业村从该镇崛起,全镇10个村(街)个个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种,特色农业产值达8400万元。
5、建立经济人队伍,促进农产品销售。针对一些农副产品销路不畅、售价不高等问题,该镇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针对一些群众增收无路、致富无门的问题,一些农村经纪人发挥自身消息灵通、公关能力强的优势,在主动联系农业加工企业、为农民找准种养致富项目的同时,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相应致富项目,形成“订单”农业。如广美食品有限公司长期从事法国豆罐头加工销售,该镇茶根村陈作铝等农村党员经纪人主动与该公司联系落实“法国豆”订单,并发动村民搞起了一个800多亩的法国豆种植基地,辐射带动该镇径口村、文水村、周垌村等15000多群众增收致富,形成了“一户经纪人带一村、多户经纪人带一片”的良好局面。
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土地增值的困境与问题
近年来,农村地区在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土地的附加值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境,亟需研究解决。以径口镇为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困境和问题主要有:
1、土地流转难度大,影响了农业规模发展。受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的制约,土地流转难度大,往往有一些农民自己不愿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其他投资主体开发。即使愿意流转,流转费用也很高,在当地一般每亩流转费400元左右。农民不肯流转和高额的土地流转费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2、特色产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还存在产业总量不大的问题,尚不能成为支撑一方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要放大特色产业,大幅提高特色产业效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3、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服务理念滞后。目前以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与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管理服务理念滞后。农户相互合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不强,组织农民联合面对市场的难度较大,服务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上现代管理手段落后,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4、务农劳动者素质低,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现代农业技术含量高,对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对产品的定位、市场信息的了解等要求较高。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有文化知识的中青年农民大规模的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那些年纪大、文化低的中老年和妇女。目前,绝大多数本地农村青年已经不再务农,农业从业者大多劳动技能单一,半数以上的人只会种植粮油,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比较陌生,往往对新生事物带有抵触心理。此外,在家种田的老年人和妇女,要他们发展现代农业难上加难。
三、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土地增值的几点思考
径口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土地增值的成功做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范例,留给人们较多的思考。结合当地的做法及存在问题,笔者有几点启示: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土地增值,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随着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如何抓好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成为促进土地增值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要积极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办法。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好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空巢”家庭的人口、劳力、土地等变化形成的人地矛盾问题,认真做好 “富余”田土调剂工作。对那些自然条件差的撂荒耕地可由集体收回,低洼田、水浸田可开发成养殖基地,再发包给农户和集体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对于分散的“闲田余土”,可以通过与群众协商,采用调换与转包的方式,尽可能集中连片,由村集体组织统一进行招标承包。同时,应允许土地流转对象、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基层干部、种田能手、科技人员领衔承包兴办“小农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土地增值,必须营造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良好氛围。在当前,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功方向,是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已经来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导向,积极做好群众工作。农业等部门要及时总结推广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全面推开,加快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步伐。宣传部门要开辟现代高效农业专题栏目,及时报道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先进典型,播放现代高效农业方面的技术,为全市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效农业建设,要下大决心、下大力气、下狠招子,全面营造高效农业建设的舆论氛围,全方位推进高效农业建设。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土地增值,必须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要积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要求,不断加大科技兴农、科技增收工作力度,坚持农业技术引进推广与创新及科研开发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首先,要健全农业科技开发推广体系。发挥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整合现有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加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畜牧养殖等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力度。其次,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切实搞好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定期组织对全市农民进行现代高效农业实用技术轮训,并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通过以会代训、科技讲座、典型示范等形式,加大高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在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上求突破,提高科技对现代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土地增值,必须创新经营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市场是高效农业建设的根本,是高效农业建设的龙头,要高度重视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从组织、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建设高效农业市场的合力。首先,应引领龙头企业创新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尝试“利润返还”的二次分配新机制。其次,应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民政策。农业现代化必须具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现代化和农产品销售进入国际市场化的基本要求,政府要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切实加强农业综合能力建设,从而逐步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再次,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重点围绕本地特色化、规模化主导产业,大力招商引资,多渠道吸引“三资”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大育强龙头企业,加快建设规模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群,最大限度地延伸优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更多农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农业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