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一系列增量金融政策的推出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央行宣布降准50bp與政策利率調降10bp的背景下,理財市場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針對當前市場環境,理財機構對固收資產和權益資產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配置建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理財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央行此次降准50bp與政策利率調降10bp,對固收資產市場產生了顯著影響。從短端資產來看,降息政策無疑是一大利好,有助於提升短端資產的收益率。然而,對於長端利率的走勢,市場仍需保持謹慎。長端利率的波動將取決於資金利率中樞是否能夠顯著下移。如果資金利率中樞保持穩定,長端利率或將繼續呈現窄幅波動的態勢。
在權益資產方面,市場向上空間的拓展需要財政政策的進一步發力來確認。在中美關稅談判期間,市場或將繼續保持結構性行情的特徵。理財機構建議,在配置權益資產時,應重點關注紅利、科技與黃金三大關鍵詞。內需板塊的配置可依據關稅政策的變化進行適度波段操作,以捕捉市場波動帶來的投資機會。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理財機構提出了以紅利、科技與黃金為核心的資產配置策略。紅利資產具有穩定的現金流和較高的分紅率,適合穩健型投資者。科技資產則代表了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具有較高的成長性和投資潛力。黃金作為避險資產,在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時,能夠有效分散投資風險。
降准降息政策的推出為理財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固收資產方面,短端資產受益於降息政策,而長端利率的走勢則需觀察資金利率中樞的變化。在權益資產方面,財政政策的進一步發力將拓展市場空間,投資者應關注紅利、科技與黃金三大關鍵詞。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投資者可以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實現穩健的理財收益。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基於2024年底銀行理財規模及政策調整數據)
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深化,中國證監會於2025年初正式修訂《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明確將銀行理財產品納入IPO優先配售對象範圍,並同步推動滬深交易所完善配套細則。這一系列舉措標誌著銀行理財直接參與權益市場的制度障礙被破除,為萬億級資金入市鋪平道路。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9.95萬億元,但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僅為2.58%,政策紅利將加速這一占比的提升空間。
3月28日發布的修訂版《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首次允許銀行理財產品作為A類配售對象參與新股網下申購,與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享有同等優先配售權。滬深交易所同步明確理財子公司可直接成為網下投資者,並將保險資管產品納入同類政策範疇。這一調整不僅打通了銀行理財資金直達一級市場的通道,更通過制度設計引導中長期資金向權益市場傾斜。根據行業預測,2025年末理財規模有望增至32萬億33萬億元,在低利率環境下,「固收+」策略與權益配置的結合將成為重要方向。
政策突破雖為銀行理財帶來戰略機遇,但其資產端以中低風險偏好為主的特點對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當前2.58%的權益類資產占比反映出市場對波動性的謹慎態度。未來需通過三方面破局:首先,強化內部投研能力建設,優化新股定價與行業配置策略;其次,設計差異化理財產品線,針對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提供「打新+固收」等混合型產品;最後,建立動態風險管理機制,運用對沖工具降低市場波動衝擊。
從政策脈絡看,自2024年9月中央金融辦與證監會聯合發布中長期資金入市指導意見以來,銀行理財作為重要參與者持續獲得制度支持。此次修訂是落實《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關鍵舉措,為權益市場引入穩定增量資金。預計隨著配套細則完善和產品創新加速,銀行理財的權益配置比例有望逐步提升至5%左右,帶動A股投資者結構優化,並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總結來看,政策鬆綁標誌著銀行理財在資本市場中的角色從「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通過制度賦能與能力升級,萬億級資金既可為上市公司融資提供支持,亦能為投資者創造長期收益空間。這一進程不僅關乎理財業務的轉型成效,更將影響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度與廣度,在2025年及未來數年內持續釋放結構性紅利。
據中國社科院、騰訊理財通、騰訊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首份《國人工資報告》顯示,2005年至2016年,我國居民工資理財規模增長近10倍,而同期國人工資增長不足3倍。在選擇理財類型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將傳統銀行儲蓄作為理財首選,將近四分之一的人選擇銀行理財。而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網際網路理財的意願增長最快,超過了股票、基金等,占比達11%。
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工資水平在2004年到2015年間上漲了2.95倍。在地域上,北京、上海、天津等東部城市工資水平大幅領先於其他地區,河南、黑龍江等中部及東北地區工資水平增長幅度緩慢。行業方面以高薪著稱的金融業連年占據行業工資排行首位,IT等高新技術產業緊隨其後。而基層行業中,汽車評估員、保養員、月嫂、保健等技能性職位月薪高達萬元。農林牧漁、住宿和餐飲則是薪資排名靠後的行業。
2005年至2016年,我國居民工資理財規模增長9.6倍,是同期工資漲幅的3倍多。工資理財規模是指居民工資中主動理財的支出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報告顯示,更多人開始通過理財尋求更高收益資產增值,網際網路理財正成為國民投資渠道新寵,網際網路理財規模由2013年的3853億元激增到2016年的2.6萬億元,居民使用網際網路理財的意願率超過了股票、基金等,已達11.15%。
從不同的年齡來看,90後選擇網際網路理財的比重約占24%,比80後高10個百分點,比70後高出15個百分點。不過,另一個數據也顯示,90後選擇銀行儲蓄的比重是60%,比70後、80後都多。
報告還研製了網際網路理財指數,以網際網路理財規模在居民金融資產中的比重進行衡量。數據顯示,該指數由2013年的基準基數100一路飆升到2016年的408.24,三年間大幅增長超四倍;網際網路理財規模則由2013年的3853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2.6萬億元。報告預計,到2020年,我國網際網路理財規模將增長到16.74萬億元。
報告顯示,目前傳統的銀行儲蓄因其方式傳統國人接受程度高、本金有保障不會引起資金風險等性質,仍是國人理財方式的首選,但占比已經下降至38.09%。報告指出,這一變化主要是由於消費升級以及物價、房價一路上升所致。而銀行儲蓄帶來的本金增值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開銷。
從投資類型來看,投資樓市在國人的理財占比中排名第三。數據顯示,樓市在國人方式意願中占比18.46%。而在北京,居民住房開支一度超過30%。
更多理財行業數據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個人理財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
工資水平上漲了2.95倍
工資理財規模增長9.6倍
網際網路理財成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