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越快,对彼此的物质、文化交流需求也越高,因此会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我国会展业经济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展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场馆规模小、配套服务水平低、品牌展会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会展在国民收入中比重还较低。以下对展会的发展情况分析。
2017-2022年展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表明,纵观世界会展经济在全球发展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国会展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是与该国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及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其会展业也在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标准体系、行业组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会展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大型化趋势更加明显;会展就业人数持续攀升,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我国会展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境内展览规模不断扩大。据商务部会展业典型企业调查统计,2013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展览7319场,同比增长1.8%;展览面积93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展览面积增长快于展览项目增长,单位项目规模扩大,展览效益向好。
据测算,2013年会展经济直接产值达到3870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10.6%,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人民币的0.68%,与 2012年基本持平。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人民币的1.5%,与2012年基本持平。会展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三项费用指标 较2012年下降13.3%,亏损面大幅减少,盈利面大幅提升。
会展设施建设方兴未艾。会展业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各地竞相投资建设会展场馆设施。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拥有5000平米以上会展场馆316个,可供展览面积1237万平方米。2013年,全国在建会展场馆13个,面积154.49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全国会展场馆总数将达到329个,可供展览面积将达到1391.49万平方米。单体会展设施大型化趋势明显,在建、待建场馆单个平均面积均超过10万平方米,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和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更是高达40万平方米。
会展区域发展不平衡差距大。统计发现,我国会展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根据会展场馆、会展企业、会展业绩等综合指标衡量,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中心城市优势明显,重庆、南京、深圳、成都、杭州等城市发展加快,其他一些中西部城市发展则需假以时日。
综观区域分布,我国会展区域格局表现为:北、上、广位列前三甲,引领全国发展;东、中、西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主导地位明显;展会举办相对集中,七成以上展会聚集在十个会展强省,全国四分之三的展会集中在24个主要城市。按省级行政区划分析,2013年展览活动项目数量位居前十位依次是上海市798场、江苏省 770场、广东省702场、重庆市581场、辽宁省527场、山东省504场、浙江省501场、北京市418场、河北省273场、河南省252场。这十个省的展览项目数量和展出面积均占全国总量和总面积的72%。
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跨国会展公司主要为英资及德资会展公司。英资以励展博览集团、亚洲博闻有限公司等为主,主要采用在中国境内并购合资的发展模式。德资会展公司在中国经营规模相对较大,包括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等,主要采用设立子公司并复制海外成熟展会的发展模式。德资公司2014 年共在华举办展会数量超过70 场,其中部分展会展览面积达10 万平方米以上。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中国会展业国际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更多展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展会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