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其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医疗服务领域带来了诸多创新,不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用户数量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经济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问题对互联网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本文将深入剖析互联网医疗的现状、面临的经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自 2018 年起,相关部门陆续发布文件,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明确了服务领域。在此推动下,互联网医疗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6月,全国已审批设置 1700 余家互联网医院,2016 - 2023年,互联网医院数量从17家激增至超3000 家。
互联网医疗为患者和医疗工作者带来了诸多便利。患者可通过视频、语音或文字远程咨询医生,实现线上问诊,减少了前往医院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尤其为偏远地区或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医生能远程开具电子处方,患者可通过合作药房或邮寄获取药品,同时医疗机构间可共享医疗数据,方便患者转诊和连续治疗。此外,互联网医疗还能通过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患者健康状况,利用大数据分析提供精准诊断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帮助患者改善健康水平。
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2 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达 3099 亿元,同比增长 39%。截至 2024 年 12 月,中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已达 4.18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37.7%。预计 2025 年互联网医院市场规模将突破 1.8 万亿元,2030 年有望达到 2.5 万亿元。互联网医疗通过远程问诊等方式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推动了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
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也面临一些经济问题。例如收费不透明,有时损害患者经济利益;技术更新快,企业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更新,技术成本较高。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互联网医疗的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
相关部门虽已出台政策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接入医保支付系统,但由于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者多样、内容复杂,在实际操作中,责任认定和费用结算存在困难,这影响了患者选择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意愿。
互联网医疗行业在服务质量控制、医师资格认证、新兴技术应用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平台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患者信任和经济效益。医生资质认证过程复杂,存在管理难题。且由于缺乏统一诊断标准和数据互认规则,不同平台诊断结果差异大。技术更新快,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加剧行业技术差距和管理混乱。
互联网医疗服务缺乏有效的成本补偿机制,医疗机构和医生开展线上诊疗业务动力不足。远程医疗服务人员激励措施不足,现有激励手段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不同级别医生激励差距明显。同时,许多医疗机构技术平台建设不完善,限制了激励评价机制的执行。此外,针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专业培训不足,影响医生参与积极性。
政府应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建立合理费用分摊机制,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制定适应互联网医疗服务特点的财政补偿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各级医保部门要制定科学预算控制指标,完善服务协议,调整医保信息系统,简化结算流程。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的监管,对违规行为依法处理。
政府应指导互联网医疗参与者规范行业标准,建立涵盖医疗服务质量、数据保护、信息交流等多维度的标准体系框架。出台管理规章,规范诊疗行为,明确监管范围,细化准入条件。在价格项目管理上分类指导医疗机构测算成本。互联网医疗单位要采用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实现数据接口标准化,推广 “一码通用” 和 “多码融合”,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
平台和医疗机构可提升在线诊疗费用标准,建立公平合理收费体系,根据医生资质、经验和服务质量制定差异化价格策略。共同开发绩效激励评价体系,实施绩效激励计划,为医生提供额外绩效奖励。定期组织培训和研讨会,提升医疗工作者对互联网医疗的认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构建高效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
互联网医疗在2025年展现出规模持续扩张的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医保支付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管理标准以及绩效激励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经济问题较为突出。通过制定完善的医保支付制度、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等措施,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保障各方经济利益,使其在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潜力与作用。
更多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互联网医疗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