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水产养殖领域,甲鱼产业发展态势备受关注。过去,甲鱼养殖曾经历过“过山车”式的市场起伏。从价格的大起大落,到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张与调整,这一产业的每一步发展都蕴含着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因素。如今,站在2025年这个节点上,重新审视甲鱼产业的布局、市场形势及发展策略,对于推动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甲鱼养殖业在过去曾有过一段 “辉煌时期”,但随后便陷入了困境。《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甲鱼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早年间,甲鱼价格经历了大幅下滑,以 1997 年为例,从汉口交通路和武昌大东门两大农贸市场的调查情况来看,稚鳖、亲鳖和成鳖的价格与此前相比,下降幅度很大。1997年一只5克重的稚甲鱼售价低于同期,仅卖 10 元左右 ,而此前能达到 15 - 20 元。成鳖价格也从之前的每 500 克 30 - 40 元跌至当时的 20 元左右。甲鱼价格的暴跌,使得刚刚形成的甲鱼产业面临严峻考验。
甲鱼市场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甲鱼产量大增。1997 年全国甲鱼产量相比之前有了大幅增长,连续三年每年翻了一番多,达到 3.5 万吨。湖北、江西、江苏等省份产量较高。产量大增的主要原因是甲鱼养殖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养殖者受暴利驱使,纷纷投身甲鱼养殖,工厂化温室养殖技术的推广也使得甲鱼养殖周期大大缩短。在自然条件下,从 5 克重的稚甲鱼长到 500 克商品甲鱼约需一年,而工厂化温室养殖只需 8 个月左右。以浙江省为例,1995 年仅有少数几家进行甲鱼工厂化温室养殖,到 1997 年就发展到了几十家。另一方面,消费市场萎缩。随着人们对甲鱼营养价值的认识逐渐回归理性,不再将其视为包治百病的神药,甲鱼消费量下降。同时,甲鱼营养保健品市场也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销售额从 1995 年的 10 多亿元下降到 1997 年的 5 亿多元。
面对甲鱼产业的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其发展。首先,稳定现有养殖规模,避免盲目扩大或缩减。对于因市场原因暂时无力归还贷款的养殖户,可协调相关部门准予延期还款,避免被迫低价甩卖造成更大损失。同时,鼓励有能力、有技术的养殖大户帮助小户度过难关。其次,调整养殖结构,扩大成鳖养殖规模。以往稚鳖繁育过热,导致市场畸形发展,现在应多渠道开拓商品鳖养殖。比如,发展池塘鱼鳖混养,合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再者,加速甲鱼产品加工增值。在开发甲鱼营养保健品的同时,充分利用其药理机制研制新药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最后,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目前各地养殖技术差异较大,提高养殖技术能提升甲鱼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
综上所述,甲鱼产业在经历市场起伏后,正处于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2025年,要实现甲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当前面临的市场价格、产量与消费、产业发展策略等问题。通过稳定养殖规模、调整养殖结构、加速产品加工增值以及提升养殖技术等多方面的努力,让甲鱼产业逐步走出困境,实现市场价格合理、产业布局优化、经济效益提升的目标,在水产养殖领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更多甲鱼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甲鱼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