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发布,全球货币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美元指数在经历阶段性震荡后回升至101以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同步反弹至7.20以内,非美货币则因贸易协议进展及货币政策分化呈现多向波动。这一系列动态折射出关税政策与央行货币政策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影响。
4月美国对华关税升级后,市场担忧全球贸易萎缩导致美元需求下降,推动美元指数从104高位一度跌至98附近的历史低点。然而,在中美经贸谈判释放缓和信号后,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修正,美元指数迅速反弹至101以上,5月13日离岸人民币汇率最高触及7.1787,显示货币市场对贸易局势与政策动向的高度敏感性。
分析人士指出,关税调整通过影响通胀预期和经济基本面间接传导至货币政策决策:一方面,美国4月核心CPI年率降至2021年以来最低的2.8%,为降息提供空间;另一方面,若后续通胀数据反弹,则可能强化美元强势地位。此消彼长间,货币市场博弈持续加剧。
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企稳与贸易顺差密切相关——中国对美年度贸易顺差约3000亿美元,构成支撑人民币的关键基本面。然而,利率差异趋势可能成为新变量: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维持4.25%4.5%区间,而中国政策利率相对低位运行,若美联储降息步伐快于预期,则利差收窄将推升人民币相对优势。
此外,货币当局的政策导向亦不容忽视。市场普遍认为,为避免关税战升级及维护跨境资本流动稳定,人民币汇率可能维持“7.207.30”的震荡区间,既防止过度贬值引发贸易摩擦加剧,也通过适度弹性吸引长期投资。
在美元波动外溢效应下,欧元与日元呈现截然不同的轨迹。欧元兑美元汇率年内或回落至1.08(假设美国关税政策未显著放宽),主要源于欧盟贸易谈判进展缓慢及欧央行降息预期升温。相比之下,日本央行可能延续加息路径:植田和男近期表态显示,若通胀持续上行,货币紧缩空间将打开,推动日元对美元汇率中枢升至145附近。
货币政策分化进一步强化了货币市场的结构性差异。当前市场隐含美联储年内降息约56基点,而欧央行降息预期更浓烈,这导致欧元/美元汇率在4月录得显著涨幅。然而,若美国通胀数据超预期反弹,则可能逆转这一趋势,加剧非美货币波动风险。
总结
2025年全球货币市场呈现关税政策与货币政策双轮驱动的特征:中美贸易关系缓和为人民币企稳提供支撑,而美元指数在降息预期与通胀博弈中持续震荡;欧元、日元则因地缘谈判及央行政策分化走向分野。未来半年内,国际货币体系将更依赖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汇率波动或进一步放大市场对风险偏好的敏感度,维持“宽幅区间震荡”将成为多数货币的主基调。
更多货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货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