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铁路行业分析报告 >> 2015年中国高铁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分析

2015年中国高铁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分析

2015-11-24 10:31:32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高铁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规定。中国国家铁路局网站科普短文“什么是高铁?”说:“中国高铁的定义为: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新建异于既有线提速,要点是时速不低于250及客专性。那么,中国高铁行业的竞争力是什么呢?具体详情,请详见下文小编为你整理的2015年中国高铁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分析

2015年中国高铁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分析

  时代周报:“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之后,有一个普遍的说法,认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高铁发展速度过快,管理、经验等其他各方面的准备跟不上。

  高铁见闻: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高铁是世界上主要交通工具中最安全的,没有之一。无论从事故发生率还是死亡率而言,高铁都大大低于普通铁路、民航和道路交通工具。为什么质疑高铁的声音更多?我认为这里带有偏见。在我看来,“7·23”事故远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事故,它是一个新闻事件。大家对“7·23”的关注,更多的不是关注这个事故是怎么发生的,而是通过这个事故质疑中国高铁的模式,认为是垄断,是大跃进。

  时代周报:前几年关于高铁的争议比较多,可能因为铁路是垄断行业,相对来说不大透明,外界容易产生各种猜测。

  高铁见闻: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第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的铁路部门都是垄断的,铁路本身就是一种天然垄断行业;第二,我不认为垄断就一定不好。从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看,垄断会损害竞争,但对一个好的企业来说,它经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垄断,就是要追求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所以不能单纯以垄断的名义加以指责。市场的归市场,技术的归技术,对中国高铁的评价,应该还是从效益、安全性、便捷性等标准进行综合衡量。

  时代周报:在你看来,中国高铁发展的速度到底是不是太快?

  高铁见闻:中国高铁的普及速度,就现在来说,是适中的。至于其他方面的准备,我认为已经做好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假如要追求绝对准备好,可能就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比如建设京沪高铁,前前后后经历了18年,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但是这18年也不见得就做好准备了。高铁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提升,也带动了整个中国铁路服务行业质量水平的提升,所以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法说先有谁后有谁,而是整体一起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时代周报:你怎么看刘志军在中国高铁推进过程中的作用?

  高铁见闻:首先刘志军违了法,法院已经作了判决,但一个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纯粹从中国高铁建设的角度来说,刘志军在铁道部任职期间,国务院确定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这样一条道路,这是中国高铁发展的指导方针。从目前发展实践来看,这条路在大方向上是成功的。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高铁发展道路对比,中国高铁的发展已经是很理想的了。当然我不否认刘志军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失误。

  时代周报:中国高铁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崛起?是偶然还是必然?

  高铁见闻:很难简单判断偶然和必然。中国高铁发展的确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更多的是必然性,中国高铁走的模式跟其他国家不一样。第一,它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全球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再往下发展,这样一来少走了很多弯路。如果中国高铁当时坚持自主研发,发展道路会很长;第二,中国高铁的成功在于它是中国化了的,而不是完全依赖外方技术。这一点跟中国汽车一比就会非常明显。中国高铁和汽车全都走了引进技术这条路,但引进之后的自主创新程度不一样。站在民族工艺的角度而言,中国高铁要比汽车成功得多,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前刘志军时代的中国铁路人已经为高铁发展做了大量的技术积累。比如,中国高铁研制了以“中华之星”为代表的数十种高速动车组技术,修建了“秦沈客专”(2003年1月1日通车,连接秦皇岛和沈阳,车速已达到高铁标准,被称为中国第一条高铁)以及广深铁路改造提速等高速铁路项目,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培养了大量人才。正是这些人才,在中国高铁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这些技术负责人具备强大的消化能力—技术可以引进,能力无法引进。中国高铁能够在引进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技术,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当然,这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制优势。铁道部在中国高铁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让整个中国铁路行业捏成了一个拳头,跟对方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谈判。与此相比,国产汽车行业的对外谈判是分散的,无法形成这样一种凝聚力。

  时代周报: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主要优势是成本,比其他国家低三分之一。

  高铁见闻:我不认同这个判断。中国高铁是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这并不是它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就具体的一些项目而言,中国的报价并不比国外低多少。中国高铁的优势是综合性的。

  第一,中国高铁拥有全球最丰厚的运营经验,每年有几千列动车组在运营,有9亿人乘坐,这是一种无比庞大的数据库。中国高铁在不同的运营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由此获得的运营数据也是全球最丰富的,这些数据反过来对世界范围的高铁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实践数据支持。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高铁是世界高铁的博物馆。更多交通设备行业最新相关资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交通设备行业分析及市场研究报告

  第二个竞争优势是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在保证交货期方面,中国的竞争力是世界上最强的。比如印尼的高铁项目是140公里,要完成它,日本动辄报个五年。而对中国人而言,五年时间大概能完成京沪高铁间长达1000多公里的项目。中国高铁已经是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制造方式了,快到了什么程度呢?正常的一列动车组由8辆构成,2014年前后,中国的工厂在生产制造巅峰时就可以达到1天产7辆,也就是差不多一天生产一列动车组。

  相对而言,中国高铁的劣势主要在于融资门槛太高,中国融资机构给国外项目提供的贷款利率一般不会低于2%,而很多西方国家能够提供0.5%的利率,有时候甚至是0.1%乃至免息。印度尼西亚的项目中,中方提供的贷款利率就是2%,而日本提供的贷款利率是0.1%,差距非常大。

更多高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高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高铁热门推荐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