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汽车零配件行业分析报告 >>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质量的现状与前景[二]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质量的现状与前景[二]

2006-03-13 08:17: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 2005年J.D.Power的新车质量调研中,丰田一骑绝尘,脱颖而出,而实际的市场表现却并不如此。看来质量暂时还不能主导我们的购车心理

    ■ J.D.Power Asia Pacific 2005年中国新车质量调研(IQS)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汽车新车质量为236PP100(100辆车中出现的问题数为236个),较2004年减少11%(290PP100),而与2000年开始这项调研时相比,问题数量更是下降近一半。但是与北美市场的平均水平相比,却足足高出了1倍。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国产品牌厂商着眼于向国外出口汽车,然而要在其他竞争市场上获得客户认可并取得成功,提高质量显然势在必行。进入成熟市场的前提是必须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期望。中国国产品牌能否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看他们能否尽快在质量、可靠性和耐用性方面赶上跨国汽车制造商。”

    J.D. Power Asia Pacific 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John Humphrey 

    召回制度——汽车企业的一块试金石
    2004年,《缺陷汽车质量管理召回规定》在消费者权益日提出,国庆节正式实施。谈到在国际汽车业中赫赫有名的召回制度,这里有必要作点解释。“召回”指的是,因设计、制造等原因引起某个型号或批次的产品出现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缺陷,制造商必须以更换、收回等方式消除产品的缺陷,并对消费者作出道歉或物质性补偿。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这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当召回上升到了立法的层次,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2005年年末,丰田在中国召回了351辆进口普拉多,原因甚至有点匪夷所思,只是因为2004年9月1日~2005年10月1日期间,日本生产进口到中国的部分普拉多4.0 L车型后驾驶席靠背后面的警告标签应该是中文标识,但是原车却标注成了英文。权且不说究竟会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个标签,即便是在某种偶然的因素下注意到,在中国这个小学六年级就开始普及英文的国家,一个简单的英文标识还是不会难倒太多人的。但对于进口车,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哪怕是这种来自设计上的问题有一点点带给人危险的可能性,厂家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大笔一挥:召回!然而,对于国内的汽车企业,召回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召回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会承担得起汽车召回这样堪称奢侈的行为,尤其是对于那些中小型的自主品牌,一次大规模的召回也许就意味着这家企业全年的利润打了水漂,虽然还谈不上生死攸关,但对于那些“分文必争”的企业,召回则成了没有办法的下策。其次,与跨国公司具有宣传意义的召回政策不同的是,国产的召回还在传统的“讳疾忌医”的观念下徘徊。大张旗鼓的召回是否会给车辆的销售带来负面效应,是否会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都是生产厂家无法把握的事情,因此,在这样背景下的召回变得顾虑重重了,所以,汽车行业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部分汽车品牌宁可通过遮遮掩掩的优惠政策来变相召回,也不愿意公开宣布产品大规模地出现了质量缺陷。另外,与发达国家动辄几百几千万的罚款相比,中国对于隐瞒质量缺陷的厂家的惩罚可以说是九牛一毛,这也是召回政策不够强势的一个主要原因。须知,对于汽车这样复杂的工业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就算是最有经验的生产制造商也无法保证产品的零缺陷。因此,对于厂家,宣传先行,为消费者树立正确的观念,出现问题坦然召回,才是正途。

    ■ 几年前,三菱帕杰罗越野车由于设计缺陷造成制动液油管泄漏,导致多起交通事故,几经周折后,三菱公司召回了中国境内的7万多辆帕杰罗V31、V33越野车。这一事件让中国消费者第一次真切地认识了汽车召回制度。 

更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汽车及零部件免费报告

更多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