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新能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海上光伏领域,中国再次迈出重要一步。近日,我国首个建设在高风速海域的海上光伏项目——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项目在福建实现全容量并网。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海上光伏技术的成熟,也为未来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项目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海域,总装机容量180兆瓦。项目所在地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全年风速较大,最大风速超过48米/秒。这是我国首个在如此高风速海域建设的海上光伏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项目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多桩+斜撑”整体支架结构和抗台风型基础设计,结合高适应性施工装备,成功解决了强风浪冲击和潮汐带安装的技术难题。这一创新为同类海域的光伏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经验。
东山杏陈项目年平均可提供清洁电能约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0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此外,项目计划将海域空间划分为上层光伏发电区与下层渔业养殖区,进一步拓展海域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这一项目的成功并网不仅为福建省的绿色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海上光伏项目有望在更多沿海地区推广,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海上光伏正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赛道之一。当前,海上光伏正处于由试点示范逐步迈向商业化运营的关键阶段。通过利用海洋空间,海上光伏有效缓解了陆上光伏面临的用地紧张问题,同时靠近沿海用电负荷中心,减少了远距离输电损耗,提升了能源消纳效率。
根据相关规划,海上光伏的大规模装机预计将在2025年至2027年期间加速推进,并在2030年前后实现全面规模化发展。到2027年,中国海上光伏总装机量将突破6000万千瓦,市场规模达2400亿元。这一阶段将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推动成本下降至4000元/千瓦以下,显著提升经济性。
与传统陆上光伏项目相比,海上光伏的成本结构有所不同。在海上光伏项目中,光伏支架及装机工程的成本占比始终是最高的。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规模化生产的推进,海上光伏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例如,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采用了大型海上钢桁架平台式固定桩基施工技术,并首次应用了66千伏海缆+陆缆大容量、长距离输电技术。这些技术创新为海上光伏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到2030年,中国沿海九省二市将形成多个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并通过“风光储氢一体化”模式提升综合效益。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上光伏装机容量有望达500吉瓦,中国将占据重要份额。
海上光伏的大规模装机将在2027年前后迎来爆发式增长,并在2030年形成成熟的产业生态。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是核心驱动力,而解决生态协调与深海技术难题将是持续发展的关键。全球范围内,海上光伏有望在2030年后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项目的成功并网,标志着中国在海上光伏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项目不仅展示了技术创新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成果,也为未来海上光伏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海上光伏有望在2030年前后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更多新能源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新能源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