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处理器功率的快速提升,数据中心的散热需求日益严峻。传统的空气冷却技术已无法满足高密度计算的需求,液冷技术正迅速成为主流解决方案。预计未来两年内,液冷数据中心的市场份额将从不到1%增长至30%左右。本文将深入探讨液冷技术的不同类型及其优缺点,帮助您根据具体应用做出最佳选择。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芯片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浸入式液冷技术通过将服务器设备直接浸入液体中来实现散热。这种方法主要分为单相和双相两种类型。
1. 单相浸入式冷却
单相浸入式冷却使用油性液体吸收设备产生的热量。加热后的液体上升至储罐顶部,通过泵送至热交换单元进行冷却,然后返回储罐。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完全消除服务器的热量,但缺点也显而易见。由于油液冷却速度较慢,仅适用于最大功耗为500瓦的处理器。此外,大型储罐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维护成本高,且存在设备损坏和油液易燃的风险。
2. 双相浸入式冷却
双相浸入式冷却采用低沸点的介电流体,热量使流体沸腾产生蒸汽,蒸汽通过冷却水管道冷凝后返回储罐。这种方法同样能有效去除100%的热量,且介电流体对IT设备安全。然而,大型储罐的维护成本高,设备与介电流体的兼容性要求严格,且沸腾过程可能导致设备寿命缩短,需要频繁过滤和维护。
直接芯片液冷技术通过在CPU或GPU顶部安装冷板来实现散热,分为单相和双相两种类型。
1. 单相直接芯片冷却
单相直接芯片冷却使用水或水乙二醇混合物作为冷却剂。水保持液态,散热能力取决于水流量。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需大型储罐,但缺点包括水的腐蚀风险和泄漏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此外,高流量需求增加了管道和泵的能耗。
2. 双相直接芯片冷却
双相直接芯片冷却使用导热流体,热量使流体在低温下沸腾,吸收热量并保持芯片恒温。这种方法无需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大幅改动,导热流体无需过滤或更换,且封闭系统避免了液体泄漏和大气释放。然而,液冷仅适用于CPU/GPU散热,其他组件仍需风冷。
液冷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56.5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484.2亿美元。这一巨大增长源于人工智能工厂和数据中心内部热量的急剧上升。随着芯片功率的不断提升,选择合适的液冷技术至关重要。数据中心和超大规模计算中心需根据性能、成本、功耗、易用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选择最适合的冷却解决方案。
总结
液冷技术正迅速成为数据中心散热的主流选择。无论是浸入式还是直接芯片式,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随着芯片功率的不断提升,确保所选冷却方案能够适应未来需求至关重要。数据中心和超大规模计算中心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液冷技术,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散热挑战。
更多芯片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芯片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