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为加强医疗广告领域治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5月14日发布《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该指南聚焦医美行业乱象整治,明确细化广告审查标准与处罚规则,旨在净化医疗广告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医美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市场监管部门在查处医疗广告时需遵循依法行政原则,结合违法行为的情节轻重实施差异化处理。指南首次系统划分了不予处罚、从轻减轻及从重处罚的具体情形,例如轻微违规且未造成误导的可免于行政处罚,而情节严重或存在主观恶意的行为将面临顶格处罚。这一分类标准为执法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兼顾规范效率与公平性。
指南指出,若医疗广告仅包含机构名称、地址等基础信息且与执业许可完全一致,则适用《行政处罚法》中“不予处罚”条款。但若发布虚假诊疗科目或床位数等关键信息,并可能影响患者就医选择的,将依据《广告法》第五十五条处以罚款。此举既避免过度执法对合规机构造成负担,又强化了对实质性误导行为的惩戒力度。
针对虚构医生推荐、冒用患者案例等虚假医美广告乱象,指南明确可直接认定为《广告法》第五十五条规制的“虚假广告”,最高罚款额可达广告费用五倍。若涉事机构通过伪造资质或编造疗效牟取暴利,并涉嫌构成诈骗罪或虚假广告罪,则需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美行业因过度宣传“颜值经济”引发社会争议的问题被重点提及。指南强调,若医疗美容广告中出现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夸大效果诱导消费,或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设计营销内容的行为,均属于违反《广告法》第九条第(七)项的禁止性规定,可依据第五十七条处以10万至200万元罚款。这一条款直指行业痛点,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更全面的保护屏障。
指南首次将互联网平台纳入监管体系,要求其建立医疗广告审核机制并留存发布记录。若平台明知或应知广告违法仍予展示,则与医疗机构承担连带法律责任。同时,对涉及广告金额巨大、多次违规等情形的案件,必须启动“行刑衔接”程序,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
总结
《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通过构建“分类处置+重点打击”的监管框架,既为医美行业发展划定了清晰法律边界,也为执法部门提供了可操作性工具。其创新之处在于将抽象的立法原则转化为具体场景下的判定标准,尤其针对容貌焦虑营销、未成年人保护等社会关切点制定针对性规则,标志着我国医疗广告治理从“事后查处”向“源头防控”的升级转型。随着该指南落地实施,医疗行业有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也将更加完善。
更多医美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医美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