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从高增长赛道急速滑向激烈竞争的红海市场。受供需严重失衡影响,硅料、硅片等核心环节价格持续暴跌超65%,行业整体陷入"内卷式"降价潮。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A股八家头部光伏企业累计亏损已突破483亿元,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这场由过度扩张引发的行业阵痛中,企业的财务韧性、技术迭代与战略定力正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光伏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光伏龙头企业普遍面临资产负债率攀升压力。截至2024年末,通威股份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79.8%,较两年前上升超24个百分点;TCL中环净负债率高达91.2%。其中东方日升的财务指标最为脆弱:现金短债比降至0.4(行业要求>1),叠加连续季度经营现金流为负,短期偿债能力显著不足。对比之下,隆基绿能凭借稳健的现金储备和低至-17%的净负债率,在债务管理上保持优势。
价格战冲击下,2024年光伏组件平均毛利率骤降至5%-6%,阿特斯以12.75%的毛利率逆势领跑。然而行业分化持续扩大:硅料龙头通威股份因产品价格腰斩叠加存货减值,全年亏损81亿元;TCL中环作为全球最大硅片生产商,营收近乎"腰斩"且净亏108亿元。更严峻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全行业经营环境恶化,晶科、隆基等四家企业毛利率转负,通威单季亏损达30.4亿,显示企业正从利润下滑转向现金消耗阶段。
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已远超市场需求。截至2025年3月,硅料名义产能达到1397GW,而组件产量预期仅600-700GW。这种结构性失衡推动龙头企业尝试"自救"——通威拟通过战略融资引入百亿元资金缓解债务压力;硅料六巨头酝酿联合减产收储,但行业人士指出,过剩产能退出将面临技术迭代迟滞、企业现金流枯竭等多重障碍。
国家发改委近期明确表示将整治光伏领域低价竞争乱象,强调产业布局优化与技术研发升级。在政策引导下,头部企业正加速推进N型电池、BC技术等创新应用,试图通过差异化竞争破局。但库存去化周期可能延续至2026年中,行业出清过程或将持续考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总结
光伏产业当前面临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双重压力,财务指标恶化、研发投入收缩等问题暴露了行业转型阵痛。龙头企业在债务管理上的差异凸显其抗风险能力分化,而政策引导下的供给侧改革或将成为关键转折点。未来竞争将更多取决于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平衡能力,在新一轮洗牌中,唯有具备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底部。
更多光伏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光伏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