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消费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国内乳制品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液态奶销量首次下滑倒逼企业寻找新增长极,而冰淇淋业务凭借其高弹性需求和渠道适配性,成为乳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口。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乳企在东南亚冰淇淋市场的份额持续攀升,头部品牌已实现从贸易出口到本地化运营的跨越,为后续品类拓展奠定基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冰淇淋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国内液态奶市场增速放缓后,乳企将目光转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中国的1/5-1/3的东南亚市场。2024年数据显示,印尼冷饮市场规模达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9亿元),菲律宾、泰国等国均保持年均8%以上的增长。以蒙牛旗下艾雪品牌为例,其通过本土化产品矩阵和渠道创新,在印尼实现年营收30亿元,并占据当地冰淇淋市场第一份额;伊利的Joyday系列则在东南亚冷饮销量排名前三。
核心逻辑在于三方面:
1. 气候与消费习惯适配性: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催生四季消费需求,冰淇淋品类渗透率远高于液态奶;
2. 供应链可控性:冰淇淋生产标准化程度高,且冷链依赖度低于低温乳品,在基础设施薄弱的新兴市场更具可操作性;
3. 品牌孵化价值:通过冷饮业务建立终端渠道网络后,企业可逐步导入奶粉、常温奶等产品,形成品类协同效应。
中国乳企在东南亚的成功并非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而是通过“双轮驱动”实现突围:
此外,供应链本地化进一步巩固优势:2021年后,头部企业通过自建或并购方式在东南亚布局工厂,降低跨境物流成本的同时提升响应速度。例如某乳企在越南投产后,产品配送周期从35天缩短至7天以内。
尽管冰淇淋业务已验证可行性,但乳制品全面出海仍面临多重考验:
然而,新兴市场的增量红利仍具吸引力:非洲人均液态奶消费不足5公斤/年,东南亚年轻人口占比超60%,为乳制品消费升级提供长期支撑。企业正探索“冰淇淋先行-品类联动”策略,例如某头部品牌计划2025年内在印尼推出含乳饮料产品线,借力现有渠道实现收入多元化。
总结
当前中国乳企的国际化进程呈现清晰路径:以冰淇淋为先导构建市场触达能力,通过本地化运营积累经验与资源,最终向高附加值品类延伸。东南亚市场的成功验证了“差异化竞争+深度本土化”的有效性,而非洲、中东等区域则成为下一阶段的战略纵深。随着供应链韧性提升和品牌认知度增强,乳制品出海有望从“冰柜之战”升级为全品类的全球化布局,为中国乳企提供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支撑。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行业公开报告及2025年市场调研)
更多冰淇淋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冰淇淋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