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聚焦全球存储芯片竞争格局及厂商发展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存储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化应用,全球存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利基DRAM市场规模达158亿美元,同比增长7.6%。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存储企业正面临市场扩张与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本文以某国内厂商(以下简称“目标公司”)为例,结合其递表港交所披露的核心数据,解析存储行业趋势、技术路径及商业模式的关键矛盾点。
截至2024年底,全球利基DRAM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特征,前五大厂商合计占据超60%市场份额。目标公司以0.8%的市占率位列国内第四,在本土企业中落后于兆易创新(2.7%)、北京君正(1.8%)和紫光国芯(1.2%)。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国产替代浪潮加速,但目标公司的存储芯片毛利率显著低于同业:其2024年毛利率为14.9%,而同期国内头部企业兆易创新、北京君正分别达到40.27%和34.55%。这一差距折射出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的关键差异。
目标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将晶圆制造完全外包给单一供应商——台湾地区某头部企业(以下简称“A公司”)。2022-2024年采购数据显示,其对A公司的晶圆代工采购额占年度总采购比例分别为46.9%、49.1%和42.4%,呈现高度依赖特征。尽管双方存在股权关联(目标公司实际控制方通过旗下实体间接持有A公司相关权益),但并未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对比同业,其单位存储芯片制造成本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绑定”关系未能转化为议价优势,反而在产能波动时面临优先级排序风险。
从收入构成看,目标公司主营的内存芯片业务增长乏力:2022-2024年该板块营收占比分别为91%、83.9%和68.8%,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为突破瓶颈,其转向存储模组市场发力,相关产品收入从2022年的22万元激增至2024年的1.26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升至22.3%。然而这一策略存在结构性风险——存储芯片研发人员占比达53%,但规模仅为头部企业(如兆易创新70.96%的研发人力投入)的约1/10,技术迭代能力面临挑战。
目标公司近三年累计亏损近5亿元人民币(2022-2024年净亏分别为1.39亿、2.44亿和1.09亿),即便扣除股份支付费用后仍处于经营性亏损状态。与此同时,管理层在2023年度获得高额股权激励:核心高管当年股份奖励总规模达1.14亿元人民币。这一举措引发市场对其资金使用效率的质疑,尤其是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面现金仅剩3,467万元,较2022年减少28%,同时新增计息负债2,803万元。
存储行业洗牌期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存储市场正经历技术路线分化与产能重构的双重变革。目标公司的案例揭示了国产厂商在代工依赖、产品结构优化及资本效率管理上的共性挑战。随着3D堆叠、异构集成等新技术加速落地,未来竞争将更聚焦于研发体系构建与供应链韧性提升。对于企业而言,在保持技术路线创新的同时,需平衡短期财务压力与长期战略布局的矛盾,方能在存储产业迭代周期中占据有利位置。(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
更多存储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存储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