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及高性能计算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全球芯片产业已成为各国科技战略的核心战场。据国际半导体协会(SEMI)统计,2024年全球算力芯片市场规模突破4500亿美元,而中国在AI服务器领域的采购量占全球总量的38%。在此背景下,2025年7月3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针对英伟达H20系列算力芯片的安全漏洞问题展开调查,引发国际社会对供应链安全与技术主权的深度讨论。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芯片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近期曝光的“后门”事件显示,美国通过立法手段强化对芯片产业链的控制权。今年5月,美国国会提出法案要求本土企业必须在出口管制类芯片中植入远程访问接口,英伟达H20芯片即在此列。此类设计可被用于窃取数据、操控设备甚至破坏关键基础设施。据统计,2024年某智慧能源企业因遭遇供应链攻击,导致超过1.2PB的商业机密外泄;2025年初,某智能电视品牌因第三方组件代码污染,致使360万台终端面临数据泄露风险。这些案例凸显了芯片安全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当前全球高端算力芯片市场呈现高度垄断态势,英伟达在7纳米及以下制程的GPU市场份额超过85%。其专利技术如“远程追踪定位”和“动态禁用模块”,理论上可实现对用户设备的非授权访问与功能限制。美国通过立法强制植入后门,本质是将芯片转化为地缘政治工具。这种做法不仅违反国际商业规则,更可能引发全球算力基础设施的系统性风险。
1. 恶意自带:厂商在芯片设计阶段预设可控接口,可远程执行指令(如窃取数据或强制断网)。
2. 后期破解:因管理疏漏导致攻击者获取访问权限,例如某能源企业遭网络攻击事件中,黑客正是利用未修补的供应链漏洞入侵系统。
3. 暗中植入:通过污染开源代码、篡改固件等方式在芯片生命周期各环节埋入恶意功能,如2025年初某电视品牌的案例即源于第三方组件被预装后门程序。
专家指出,美国对芯片的“后门”策略实为新型技术霸权的表现。若此类风险失控,可能造成电力系统瘫痪、通信网络中断甚至军事装备失能等灾难性后果。据波士顿咨询测算,关键基础设施遭受芯片级攻击时,单次事件可导致全球经济损失超过200亿美元。
当前全球芯片产业竞争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比拼,演变为国家间的战略博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市场,在强化自主可控能力的同时,亟需建立覆盖设计、制造到应用的全链条安全标准体系。唯有通过技术创新与国际规则协同,才能有效应对外部技术霸权威胁,并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更多芯片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芯片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