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化浪潮推动下,中国智能驾驶芯片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与市场竞争。随着地平线等本土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并依托规模化量产实现千万级出货量,行业格局正在重塑。本文聚焦2025年芯片技术特点及竞争态势,通过分析市场数据与战略动向,揭示中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如何成为驱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以及全球化布局对国产芯片企业的深远影响。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芯片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8月,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1000万套,成为国内首个达成该里程碑的智能驾驶企业。自2020年推出首款车规级AI芯片征程2以来,其迭代路线清晰:征程3聚焦L2+辅助驾驶市场,征程5/6系列则覆盖从城市到高速场景的全工况需求,并于今年实现量产。例如,征程6E/M芯片已搭载于比亚迪、理想等品牌超15款车型,而专攻入门级市场的征程6B芯片一次性流片成功,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矩阵。
技术特点方面,征程系列以“软硬一体”为核心策略,通过算法与芯片的协同优化实现算力利用率最大化。例如,征程6P芯片支持200TOPS算力,并集成动态计算架构(DCA),可灵活适配不同场景需求。当前,该系列已赋能长安、埃安等40家车企近400款新车型开发,其中具备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占比超25%。
当前市场数据显示,中高阶智能驾驶正成为增长主力。地平线上半年财报显示,其智驾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0%,其中中高阶产品贡献80%的营收。征程6E/M系列凭借192-384TOPS算力及低功耗设计,在20家车企超百款车型中标,推动平均售价同比提升70%。
然而,技术竞争已从单纯芯片性能比拼转向全栈能力较量。地平线推出的Horizon SuperDrive(HSD)系统即为典型案例:基于征程6P芯片打造的软硬一体化方案,成为国内首个支持城市复杂场景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并获得超10款新车型定点。据预测,HSD今年出货量将达数万套,2-3年内有望冲击百万级规模,直接对标特斯拉FSD的技术路径。
在本土市场站稳脚跟后,国产芯片企业正通过国际合作拓展全球影响力。地平线已与博世、大陆等国际Tier1供应商达成深度合作,其征程6B/E/M系列通过这些合作伙伴进入海外市场,并斩获两家日本车企超750万套生命周期订单。此外,大众集团首款搭载地平线方案的国产车型将于2025年底量产,标志着合资模式正式落地。
技术竞争维度上,海外芯片企业(如Mobileye、英伟达)仍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但国产芯片凭借成本优势与定制化服务快速渗透中端领域。例如,征程6系列在同等算力下较竞品价格低约30%,同时支持车企灵活开发算法,成为10万-15万元价位车型的首选方案。
随着HSD系统量产,地平线开始构建“芯片+数据”双轮驱动模式。其战略规划显示,未来3-5年目标是让HSD部署量突破千万级,这一规模不仅将支撑城区辅助驾驶功能的快速迭代,更可为Robotaxi等高阶场景积累关键数据资产。某公司高管透露,通过与博世、电装等合作方的数据协同,地平线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盈利目标,并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技术代差。
2025年的中国智能驾驶芯片产业呈现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并行的态势。征程系列通过覆盖全场景的芯片矩阵和软硬一体方案,成功打破外资垄断;而HSD系统的快速落地,则标志着国产企业开始主导高阶智驾赛道的话语权。未来竞争将围绕数据闭环、成本控制及全球化供应链展开,唯有兼具技术深度与生态广度的企业,才能在智能驾驶下半场实现可持续增长。
更多芯片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芯片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