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养老地产将成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但很难长期持有经营

养老地产将成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但很难长期持有经营

2014-01-01 16:30:09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了解,养老地产,从建筑设计、园林规划到装饰标准,这类老年地产的建筑产品开发接近于高端住宅产品开发的规律,创新核心在于适老化设计。

  养老地产实现了品质地产和优良健管家服务的有机结合,从护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到日常起居呵护,增加设施设备和精心打造专业管理团队。养老地产主要的产品形态包括:保险资金推出的升级版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把养老地产视做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

  基于“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地产行业的转型升级,2013年以来,地产商和投资机构纷纷投身养老地产。然而,资金、标准、医疗、观念等障碍,让看似欣欣向荣的养老地产陷入发展困境。突破瓶颈、步入正轨、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商业模式……养老地产健康发展“前路漫漫”。

  投身养老地产

  当前,我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对“适老化”住宅和养老住区的需求将在未来几年大增。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姜炜说,养老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支柱产业,养老住区作为养老产业重要的资源整合平台、运营服务平台与资本运作平台,是房地产企业进军养老产业的主要目标。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说,目前,房地产市场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政策完善期,在转型过程中,不少开发企业主动或被动进入养老地产行业。

  全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张雪舟说,当前,主要有“四路”企业进入养老住区,即地产商主导的养老住区、大型国企主导的养老住区、金融机构主导的养老住区和运营机构主导的养老住区。

  不过,目前我国养老住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成规模、成熟、可复制的引领模式还在探索中,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很多企业靠其他业务来支撑养老服务项目的运行。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说,养老住区不是传统意义的房地产开发,但目前国内一些投资者的普遍做法是在住宅建设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无障碍设施,配有医疗机构等,养老住区开发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服务的倾向。

  朱中一说,与其他房地产开发不同的是,养老住区必须考虑配套设施、养老服务等问题,老龄经济更多卖的是服务而不是房子。

  中国报告大厅、宇博智业市场研究员表示,对于养老地产的前景,无疑是相当看好的。这从养老地产房企以及保险机构大力追捧养老养生地产项目的现状已经十分清楚。全经联养老养生地产委员会成立以来,很多业内人士对于委员会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期望对养老养生产业地产的研究上水平,改变养老地产投资人与养老产业脱节的现状。养老产业无疑是水平很低的产业,不论是养老床位数量还是养老人群的收入水平以及养老项目的低水平软硬件配置问题一直很突出。

  高端养老的产生受到养老观念的束缚,培养起来尚需要时日,需要入住专业养老社区的人,一般是70岁以上的,而今这部分人群出生在19世纪30年代左右,膝下三五个儿女,所以尚能由健康退休的儿女在家照料。

  缺乏政策支持也是一方面。对于养老产业的支持政策,仍然仅仅停留在研究阶段。这对于急速发展的行业来说,政策支持的缺乏从拿地、建设与经营阶段开发建设企业都是一头雾水。但是,最艰难的还是在经营阶段。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透露,我国将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

  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已经在部分试点补贴制度。

  中国还将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对于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人,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

  建立高龄补贴制度,逐步将本地区80周岁以上老年人纳入补贴范围。但是,我们要解决的是持有型经营的问题。与朋友在争论养老地产的前景时,有一个分歧在于如何实现养老项目的盈利。

  房地产企业在国内的发展高峰期仅仅不足五年,实力房企本身还是凤毛麟角。对于囤地的看法我一直持异议也是因为国内房企的资金实力还不足以选择主动囤地,开发过程的现金流增速才是国内房企的最大诉求。这就影响了房企对于养老地产的开发选择散手为主,而很难考虑长期持有经营。

  中国报告大厅、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的2012-2016年养老地产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咨询报告显示考察众多项目时我们发现:很多著名的养老项目,养老公寓并不是项目的主体。原因当然是只有养老公寓,养老地产对于投资的收回,还没有很好的模式。而居家养老的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高端的机构养老还属于培育阶段,所以持有型养老公寓的发展还不能成为主流。在谈到险资投资养老地产的诉求时,我和同行有争议。

  他认为养老地产持有经营要考虑资金风险,经营收益不足10%,贷款利息都不足以偿还,所以养老项目的持有经营是没有利润的。这一点我也赞成。对于房企开发经营养老地产项目,确实是不可持续的。那么,开发与经营的截然分开势在必行。

  作为财务出身的我来说,对于项目资金链与项目的盈利是过于看重的。所以在我们操作的生态城项目前期规划负责人任上,对于项目成本的关注与开发、经营的关注是长期的。考虑开发阶段的投资收益问题,我们主要关注的土地成本问题、建设成本问题,引入养老产业以及养老产业布局的盈利问题。

  如果仅仅依靠开发企业本身的投资,我们必然是放弃现有项目。但是由于我们的接手方锁定的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险资,与国外基金的合作,有实力进行持有经营,这才是项目得以进展的关键。无疑,养老地产是相当有前景的,市场需求也是不可抑制的。但是,对于开发单位来说,项目散售模式是很难持续的。

  散售的结果必然是另一种房地产开发项目,项目也就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那么,项目开发建设完成之后的接收方选择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养老地产是有前景的,但是要有深入的对于开发建设经营模式的探索。

  背后难掩尴尬

  中国报告大厅、宇博智业市场研究员表示,现有的养老地产项目多数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养老住区开发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项目规模过大,产品缺乏细分。一些地区,动辄斥资数十亿元,建设占地上千亩,甚至上万亩的超大型养老社区,这并不符合养老需求。

  二是市场定位不准,盈利模式不清,深陷长期投资与短期回报之困。养老地产高投入、周期长、低回报的特征使养老地产项目面临融资难问题。这就要求养老地产商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一般民间资本则很难进入或持久经营。

  三是规划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张雪舟说,目前,国内不少开发养老地产的机构对老年需求了解不够,致使功能配置不明确。此外,对于老年服务模式也缺乏了解,建筑空间无法满足管理需要。

  四是缺乏运营经验成为养老地产发展的障碍。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说,在养老地产开发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用服务撬动地产。如今,我国城市老人的房屋自有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他们不缺房子而缺服务,如果强行用地产绑架服务就会面临很大风险。

  五是缺乏标准和规范。一些专家认为,缺乏设计、建设、服务、收费等多个环节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是制约养老地产发展的瓶颈。不少养老项目规划和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在建设之初就难以满足养老需求,给长期运营埋下隐患。另外,一些借养老地产之名“圈地”的项目也得以实施,扰乱了行业正常发展。

  要多样化发展

  中国报告大厅、宇博智业市场研究员表示,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时间很短,大规模开发也就三五年时间,2013年全国新增了100多个养老地产项目。虽然北京太阳城集团、蓝卡健康集团等养老地产开发商提供了一些模式,但明确、成熟的商业模式尚在探索中,我国养老产业进入成熟期大约需要20年。

  当前,不少养老住区项目收费过高,月租过万元、缴纳数十万元会费、购买超过百万元的保险产品等,超出多数老年人的承受能力,造成入住率偏低,养老地产畸形发展。未来,如何扩大中低端养老住区项目规模,提供多元化服务,迫切需要解决。

  乌丹星说,养老地产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首先要转变观念。地产是一次性买断,而养老是永久性消费;地产是创造居所,养老却是创造生活方式,两者截然不同。地产的价值在于实物交易后的储存增值,而养老价值在于生活感受和文化价值所产生的人居价值。

  朱中一说,发展养老地产必须要解决好四个关键问题:一是搞好养老地产项目的前期策划,弄清楚市场究竟有多大,认真分析目标客户群、服务半径和规模、产品定位、与医疗机构的合作等问题,避免贪大求洋,走豪华路线;二是设计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项目,做好运营管理服务;三是养老地产的投资商、开发商和运营管理商,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调配合,实现合作共赢;四是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可以多样化,开发商可以在老年人社区、亲情社区、养老公寓以及旅游、度假和养老相结合等形式上有所作为。

更多养老地产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养老地产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