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有机食品生态企业发展困局分析

有机食品生态企业发展困局分析

2015-01-01 16:53:15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极需寻找安全保障性更高的食品,这就促使有机食品越发热销,甚至连IT大佬们都去做新农民,种有机作物。

  虽然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有广泛的需求,受消费能力、物流体系和销售渠道等限制,小型生态食品企业有机食品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有机食品生态企业发展困局分析

  “小生态企业”的苦恼

  “一个小微企业,养活20多个农民工,马上面临倒闭。项目国家支持、人民需要,绿色农产品能勾起你30年前的回味(鸡鸭鱼肉青菜生姜蒜头等),前期已投入500多万元,由于政府征用,停办一切证书,哪家银行或公司能帮助这家公司渡过难关……”这是目前在网络上的一个求助的帖子。类似这样的有机食品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比比皆是。

  “我在北京打拼5年了,经营的都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原生态绿豆、杂粮、牛羊肉。但现在扩大市场份额却越来越难。”来自呼伦贝尔盟的王磊是一个食品礼品公司的老总。他把自己的产品定位为名优土特产品,价位比市场上普通的产品要贵很多。

  “不贵怎么办?我们的成本高啊,生产、流通渠道、包装,哪个方面不考虑生态都会被指责。前些年好点儿,现在礼品基本没有人要了,我们这种企业又做不起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广告去宣传产品。”谈到销售的困境,王磊不由得一声叹息。

  “我们只能一点点积累礼品客户,不过,大客户越来越少了。”无法与菜市场商贩们抗衡的王磊们,只能在中高端市场的渠道上摸索着。

  “其实,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即使做广告也难以消除人们的困惑。由于企业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也较低,有的至今还处于作坊式生产状态。小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低,主要表现为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不快。目前新产品的产值率仅为约4%,先进装备60%靠进口,另外资源综合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也比较大。”食品工业协会原会长王文哲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个别的“有机食品企业”安全隐患仍然突出,主要是食品原料的源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药残与有害物残留、病疫性生物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所以并不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如何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已经成为众多生态产品小微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大生态企业”破局

  就在王磊们为寻找大客户焦心的时候,3月18日,北京市民王大爷赶到刚刚开业的黑龙江黑森绿色食品北京旗舰店,采购了满满两大包绿色有机食品。

  “贵是贵了点,但是自个儿家吃,还是尽量用绿色产品,吃着才放心。”王大爷的话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机食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降低有机食品价格、方便消费者购买、提升有机产品的标准化才是企业们要破的局。更多有机食品行业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有机食品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为了让首都人民零距离感受大山味道,为北京百姓打造一个健康、安全、高品质的大餐桌,我们特地从黑土地上带来了十多类黑森品牌的绿色、有机、原生态的森林食品。”黑龙江森工总局多经局副局长、黑森集团总经理张图告诉记者。

  黑龙江省高度重视生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今年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黑森等省内知名品牌,继续推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销售体系建设。

  被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黑森食品集团于2013年12月成立,由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部分林业局共同出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现已形成食用菌系列、山野菜系列、蜂产品系列、野生坚果系列、浆果系列、饮品系列、保健品系列、粮油系列、酒系列、特色养殖系列等“黑森”牌十大系列产品,500多个品种。产品取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30多个。

  规模化带来品牌化。为了实现品牌效应,黑森开出了“六统一”的药方,即黑森旗下的300多种产品全部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宣传、统一售价、统一包装、统一标识。“从原料上,我们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我们与原来的林区职工签订订单,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去生产,包括品种、技术、操作规范等,订单生产的模式能够从原料上把控质量安全,因而能做到高标准、可追溯。”张图说。

  黑森食品集团将在全国开设的旗舰店作为企业展示销售、招商加盟、物流配送的平台,同时以旗舰店为核心,发展加盟连锁,在一个省开设旗舰店之后,将在省内县级以上的地市发展几家乃至几十家加盟连锁店,构建黑森的销售网络,在传统渠道上还通过商超、社区店和大型连锁机构的店中店、专柜等形式配货。另外,在天猫、京东网站上注册了黑森绿色食品旗舰店,电子商务网络也在飞速发展。

  不仅仅是黑森集团,近10年来,获得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和产品数每年分别以11.7%和12.7%的速度增长。截至去年底,绿色食品大米、水果和茶叶产量已分别占全国大米、水果和茶叶总产量的10.8%、6.8%和3.7%。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生态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如河南南阳市更是打出了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招牌”,并扶持相关企业做大做强。

  扫清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障碍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在当前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农业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表示,现阶段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与障碍难题。从生产者角度看,绿色食品生产受到多种条件制约,生产者诚信不足,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动,绿色食品生产难出效益;从消费者角度看,绿色食品消费无法形成主流;绿色食品产业化水平低,无法实现规模效益;绿色食品市场缺乏规范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工作不到位;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

  3月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朱保成、牛盾、刘平均、刘身利、薛亮5位委员联合发言指出,建议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扶持保护机制,建立和完善品牌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如何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实现农业集约化、精深化发展的目标?赵雨森建议,要加大对绿色食品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将绿色食品产业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畴,支持绿色食品的规程普及推广、生产过程管理、基地投入品监控等重要环节以及基础建设;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对其实行倾斜政策,特别是要考虑到生产成本较高的实际,应在继续逐年增加种植农户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对从事绿色食品种植的农户在补贴标准上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在各类大项目建设中,对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基地项目应优先安排,努力形成多元的投入机制;应加大绿色食品公益性宣传;支持黑龙江省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要全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赵雨森建议以生产基地建设为立足点,扩大生产规模。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生产习惯,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走品牌战略,靠响当当的产品品牌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赵雨森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抓紧完善绿色食品的立法工作,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参照国际惯例适时调整现行法规,以强制性手段保证绿色食品的顺利发展,并逐渐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

更多有机食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有机食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