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聚氯乙烯树脂是我国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是氯碱行业最大有机耗氯产品,其耗氯量占总产氯量的33%左右。聚氯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绝缘性、阻燃性,且密度小、机械强度高、易于加工,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电子、汽车等领域。以下对2017年聚氯乙烯行业概况及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近十年来建筑行业对聚氯乙烯的需求,我国的聚氯乙烯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从2005年开始我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聚氯乙烯消费国,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8%,2007年我国聚氯乙烯的表观消费达1027万吨,年增长率13.3%,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表观消费量出现近年来首次负增长,为924吨,同比下降11%。预计到2014年,我国聚氯乙烯消费量将达到1100-1200万吨。
我国聚氯乙烯消费分为两大部分:
其一,以电线电缆、各种用途的膜(根据厚度不同可分为压延膜、防水卷材、可折叠门等)、铺地材料、织物涂层、人造革、各类软管、手套、玩具、塑料鞋以及一些专用涂料和密封剂等产品为主的软制品。
其二,以门窗、各种型材和管材、硬片、瓶等产品为代表的硬制品。
近几年,我国聚氯乙烯消费构成变化较大,硬制品比例不断提高,现在我国硬制品比例已近62%,这和全球聚氯乙烯硬制品消费比例大致相当。
聚氯乙烯的消费地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及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华南地区是聚氯乙烯净流入区域,华北地区聚氯乙烯产销基本平衡,中西部地区则是聚氯乙烯净流出区域。我国聚氯乙烯价格呈现各地区之间联动性强的特点,并总体以华南价格为主导。华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筑业的强劲增长,将成为拉动我国P聚氯乙烯消费需求的重要力量。具体而言,在华南和华东等东部地区,如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省份的消费量较大,其中,广东和福建省需求量最大,但产能不足;华东地区产能丰富,华北地区产销基本平衡,随着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强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兴建,中西部地区聚氯乙烯的消费量将会逐渐增长。
但是近些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力指引下,我国聚氯乙烯的产能重心逐步向中西部、华北地区转移,东部地区的产能逐步下降。2012年与2011年相比,华东地区聚氯乙烯的全国占比由22%下降到17%,而华北地区聚氯乙烯的产能却从40%增加到43%。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密切关系:其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为电石法PVC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其二,相比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区石灰石、煤炭等资源非常丰富,电力供应业相对充足;其三,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优势明显。预计未来几年,聚氯乙烯70%的增加量都会来源于内蒙古、陕西 、云南 、河南 、宁夏、四川等地。
2017-2022年中国聚氯乙烯软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表明,聚氯乙烯稳步的发展过程中,其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我国是“少油缺气富煤”的国家,但是石脑油制烯烃是我国烯烃产品传统的主要生产方法,这势必造成我国聚氯乙烯存在原料聚氯乙烯压力,并且在油价高企的情况下,裂解装置开工将受限制。其次,我国石化企业的研发能力有限,产品多集中在通用料级别,而在高端专用料方面表现不足,这方面不得不依靠进口。再者,当前石化企业多采用定价或者是先挂牌延期结算的销售策略,对于延期结算的模式由于成本未锁定,使得贸易商无法发挥自己的灵活性,不得不跟着石化的指导价格确定售价。另外,产能和产业分布也不均,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区,当然这和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有关,也和便利的交通运输相关联,但不协调发展致使三大区市场过于饱和,也不符合国家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
与此同时,下游塑料制品厂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行业中小企业众多,总体装备水平偏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集约化程度低、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无序竞争、抵御风险能力偏弱等。除上述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外,中小企业发展同时面临融资难、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等较为突出的问题。生产经营难度加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尚需改善。
更多聚氯乙烯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聚氯乙烯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