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经济在近三十多年来有着高速的发展,但由于长期实行了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存在差异,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东、中、西部三类地区财政状况相差很大。以下为中国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通过对中国教育投资现状分析,199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67.0亿元,到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亿元。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量(以当年价格计算)是1992年全国教育经费(以当年价格计算)的16.73倍。教育经费总量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重要指标。教育经费得到了大幅度地增长,教育经费总量占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3.22%增长到了2008年的4.82%。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差异显著,教育投资的地区差距较大。教育方面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教育规模、结构和条件上,也体现在生均教育经费上。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生均教育经费也比较高,但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生均教育经费较低。
在经济发展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投资又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中,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继续拉大,这样的趋势不利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教育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中央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和教育投资的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和教育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认识没有到位,长期以来教育投资被单纯地视为一种政府支出和消费的行为,因此在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上都存在不尽合理之处。 义务教育中政府拨款的比重比非义务教育的还要低,是政府拨款比重低的一个层次。 我国的基础教育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义务教育在财政支付方面实际上由县、乡政府负担。
但国家并没有实际的财税政策支持,以增加县、乡政府相应的财政支付能力。如1996年在全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04%,非常之低,主要原因是中央财政收支失衡。如国家行政机关人员庞大,人头费开支就占近20%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财政收入方面,近几年国有资产流失,国税流失仍很严重,再加之全国粮食系统巨额亏空,使政府财政更加疲软。 那些已拨出的教育经费,在实际使用中还到处被挪用挤占,所以真正投入到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中的费用少之又少。
另外,教育经费投入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甚高的情况下,投资基础教育能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而我国自7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急剧扩大,初等教育相对萎缩。在国家教育事业经费中,初、中、高三级教育投入的比例,90年代初为35.22∶36.22∶21.47。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财政教育拨款中超过20%,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从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规模有限,毛入学率仅为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资相当于培养60个小学生和25个中学生,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更多投资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投资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