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液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血浆约占血液体积的55%。血液制品属于生物制品范围,主要指以健康人血浆为原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生物活性制剂。以下对血液制剂行业政策分析。
血液制剂行业政策分析,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血液制品批签发量总计4673万(瓶、支)。血液制剂行业分析指出,分月度来看,前三季度我国血液制品批签发量保持波动变化趋势,最多的是8月,批签发量为768.56万(瓶、支、盒),最少的是1月,仅为217.243万(瓶、支)。从前三季度我国血液制品批签发占比来看,平均占比为9.8%,占比最大的是8月,为14.58%;占比最小的是1月,为4.1%。
追溯血液制品行业盛衰交替的原因,直接因素往往是原材料供应关系的影响,而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是政策这双“有形之手”。纵观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历史,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曾出现过严重的事故,因此,该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政府和政策的严格管制。现从四大点来分析血液制剂行业政策。
首先从产品品类来看,血液制剂行业政策分析,我国血液制品的种类仅有12个,远低于国外的几十种品类,且我国血液品类全部为血源性产品,在重组血液制品和特殊血液制品方面与国外相差甚远。
其次从产品技术来看,由于国内的血液制品企业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血液制剂行业政策分析,在品种研发、技术升级等方面没有足够的动力,使得我国的血液制品企业在血浆利用率上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导致本身就原料相对紧张的血制品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再次从终端使用量来看,国内的血制品人均使用量远远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且使用成份以白蛋白为主,血液制剂行业政策分析,与美国以因子类为主的使用结构差异较大。
因此,随着血液制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国内在血液制品使用上的需求将逐渐得到释放,血液制剂行业政策分析,特别是价格的放开也将促使未来血液制品市场的扩容。
血液制剂行业政策分析,血液制品的原料是血浆,收集对象是血浆站采浆区域的户籍的健康居民(献浆员),由公司自身控制的单采血浆站收集。由血浆采集到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在生产企业内部完成,产品经过批签发后,直接销往药品经营企业(经销商)、医疗机构,最终由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等医疗机构提供给患者。
更多血液制剂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血液制剂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