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同比下降0.9%,进出口再现双降,不过相较于此前的进口大降,出口稳定,2016年进口增长了0.6%,而出口下降了2%。另一方面,四季度开始,外贸出现回暖迹象,其背后是汇率的波动以及一系列外贸稳增长措施的落地。从长期看,外贸持续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中国外贸的传统优势正在面临着系统性流失,急需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201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24.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9%。这一数字实现了年初的回稳向好的目标,而2017年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和2016年一样,提出不再制定具体的外贸数字目标。
业内人士表示,商务领域将面临的一个“新常态”是摆脱速度情结,他指出,对于外贸,世界经济外部性影响无法由中国单方掌控,因此不可能一厢情愿地实现外贸上的目标。
此前两年,中国外贸大致是进口下降、出口稳定的态势,而在2016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速发生了变化:2016年进口增长了0.6%,而出口却下降了2%。
由于产业重合度的扩大,中国的出口正在面临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
一方面,在低端的轻工、纺织等领域,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减,由于培育高端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进度缓慢,中国产品受到东南亚等国家的排挤。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光伏、机电等高端产业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从互补变为交叉,甚至重叠,因而也遭到发达国家的挤压。
最新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黄颂平表示,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出口主力,两者占比超过七成。2016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7.98万亿元,下降1.9%;同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88万亿元,下降1.7%。
据2016-2021年中国外贸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了解,近年来,不仅传统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加工订单流失严重,而且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在内的电子通信产品的加工制造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也在逐步将产能向越南、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转移,这值得高度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2016年外贸下降的幅度比2015年收窄了6.1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进出口整体呈现前低后高、逐季回稳向好的态势,四个季度外贸的增速分别为-8.2%、-1.1%、0.8%和3.8%。
2016年四季度,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到2016年12月,这一指数继续回升至37.4,表明2017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压力有望进一步缓解。
业内人士表示,四季度中国外贸小幅增长,首先得益于一系列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
专业人士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外贸很难再现2005年前后对GDP贡献度高达20%左右的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成本的攀升,以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为核心的中国外贸传统优势由逐步弱化加快转为系统性减失,已经接近临界点,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外贸发展动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中国外贸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更多外贸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外贸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